感染科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感染科针刺伤的危害与防护措施分析

曹丽黄碧玲周冬梅王文节

曹丽黄碧玲周冬梅王文节(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感染科241001)

【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科针刺伤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我市1000名感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针刺伤原因、危害及处理方式。结果合计共发生针刺伤1430次,针头处理过程405次(28.32%),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291次(20.34%),医疗废物处理环节305次(21.33%)。针刺伤多发生于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本组接受调查且发生针刺伤的护士中,感染乙型肝炎(HBV)357次(24.97%)、感染丙型肝炎(HCV)114次(7.97%)、感染艾滋病(HIV)5次(0.35%),发生其他感染11次(0.77%),共因针刺伤发生感染487例,综合感染发生率34.06%。结论感染科护士应在积极接受培训、提高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等环节感染预防认识的同时,规范日常护理操作,将针刺伤发生率降到最低。

【关键词】感染科针刺伤危害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346-02

感染科是医院最易发生意外感染的科室,而护理人员则是感染科发生针刺伤、意外感染的高危人群,针刺伤、意外感染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正常工作与生活、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生命健康[1]。本次研究针对1000名感染科护理人员展开了针刺伤原因、危害问卷调查分析,以期对感染科针刺伤防护工作提供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市1000名感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工作时长<3年110名,3~5年共440名,6~10年313名,>10年共137名,平均工作时间(4.86±1.2)年,均接受过系统指导培训。

1.2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所选1000名感染科护士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感染科针刺伤原因、危害及避免针刺伤的途径。

2结果

针刺伤发生于注射用具传递过程58次(4.06%),抽血、注射准备环节次179(12.52%),抽血、注射操作中143次(10.00%),针头处理过程405次(28.32%),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291次(20.34%),医疗废物处理环节305次(21.33%),其他环节49次(3.43%),合计共发生针刺伤1430次。针刺伤多发生于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

表1针刺伤环节

3讨论

3.1针刺伤原因

很多护理人员尽管接受了系统的知识培训及临床实践培训,对感染科室常见易感疾病及病毒传播途径有一定的了解,仍然没有感受到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2],对针头刺伤这一护理操作中最易发生的意外伤害没有充分的防护意识,对因针刺伤引起的各类感染意外存在侥幸心理。

日常护理工作较为繁杂,护理人员在实际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注重规范、偷懒省事、粗心大意、敷衍应付、操作不熟练,从而大大增加了护理操作中的针刺伤发生率,尤其是处理针头之时、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时,最易因操作不当而发生刺伤。

3.2针刺伤危害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感染科发生针刺伤后最易出现的结果就是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等疾病的感染。

3.3针刺伤防护

针对当前很多护理人员在接受教育培训后仍然马虎大意、不注重操作规范的现象,医院要不断强化护理工作的培训指导力度,在指导护理人员熟练、规范操作的同时,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与心理素质,能够更为稳定、从容、耐心地面对繁杂的护理工作,尤其注重训练护理人员日常静脉穿刺操作,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不仅可减少患者痛苦,更可预防反复穿刺增加护理人员错误操作而发生针刺伤的几率[3]。

一旦发生针刺伤,要立即将手套脱去、健侧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刺伤部位,排除部分血液病在流动水下冲洗次上部为,酒精消毒,根据刺伤具体情况选择性接受各项检查,并做好登记、汇报、回访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素玲.感染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7):112-112.

[2]田建华,曾祥铨,黄艳等.感染科防范针刺伤的护理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0):2742.

[3]孟祥利,毕国春.感染科输液程序化方法及安全套管针选择的实践[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