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阮凤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阮凤文

阮凤文

东莞市鸿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523000

摘要:由于我国建筑结构不断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施工的难度,比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个工种之间的配合、各个模板体系的配合的难度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我国大力地投资于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以此来强化建筑工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文章就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中,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和整体性能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强建筑工程管理,采取合适、科学的控制措施,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安全性的重要基础,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建筑工程设计和材料的管理不完善

随着我国建筑结构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建筑结构,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工程套用图纸的现象发生,这是因为建筑图纸的设计和施工难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从而导致建筑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上的不同步情形。正因为如此,建筑工程本身的内部受力情况就比较复杂,加之使用了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图,进而进行不科学的受力分析,就直接导致建筑物受力不均匀,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质量安全。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建筑市场整体环境较差,时常会出现因降低成本、扩大利润而发生的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的现象,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上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常常出现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工程材料,加上没有对建筑工程设计图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制定计划,不合理的施工与管理只会对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甚至给建筑工程带来众多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1.2建筑工程施工中劳动力的选择不科学

建筑工程的工程设计标准、施工标准、验收标准的问题并不是目前建筑工程中存在的最大瓶颈。建筑工程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劳动力的选择和管理上,这也是建筑工程管理中较为核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是靠劳动力的各方面操作而形成的,除了应该有较高的建筑工程的设计标准,也需要更高的建筑工程施工劳动力素质来保障。而如何才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劳动力的素质,尽量使农民工变成产业工人、技术工人,使建筑工程施工的工程质量有保证,是当今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难题。建筑工程劳动力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比如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关键和特殊工序作业指导书以及设计图纸、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组织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施工,另外要充分地熟悉施工图纸,向班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关键和特殊工序以及安全交底,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安排好工序搭接,做好工序交接记录,努力完成进度计划,及时在每一个环节的施工完成之后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做到场地清洁、材料堆放整齐有序。只有这样严格地规范程序操作,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建筑工程施工素质,这样才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有较高的质量保证。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制定管理体系,加强技术革新一个工程管理要得到有效发挥,需要管理层制定符合工程需要的管理制度,包括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等,形成有法可依、有职有责的有机统一整体。建立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度,把每个任务分配到个人,落实岗位责任制度,保障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在工程管理中形成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和现实条件相符合的管理模式,从时代的脚步出发创造出属于体现行业发展的管理新机制。

2.2加强人员专业技能,建筑工程管理主要集中点是人。①管理人员要具备多项综合素质,是一个管理型、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对建筑设计、经济管理、法律合同等都有一定的储备知识,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管理人员还要对各部门机能、各施工环节重点进行充分了解,把所学才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②是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培训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保证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设备,使施工人员了解施工内容和施工技术,保证工程高效率工作。③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减少人力浪费,降低工程成本。管理者和施工者之间要保持人才的有效流动和动态平衡,合理调配人员,充分调动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利用劳力资源。

2.3加强工程核算,工程核算管理是项目进行成本预测、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项目进行成本分析的主要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造价。所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管理体系:①需要对内部预算编制前的数据要进行详细的测算和整理,保证预算的正确性;②所有施工预算控制造价要进行反复敲定;③严格执行内部预算交底、发放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台账、及时准确送达使用部门和项目经理部;④考虑施工中的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设备成本,最大限度控制这些费用支出。

三、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出发,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健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要实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就必须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工程设计、招投标、项目执行、竣工查收等各个环节和方面均应发布相应的实施细则加以指导,实现建筑单位规范化作业。同时,为了实现国内建筑工程管理与国际主流接轨,一方面应深入研究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国内外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执行标准等方面的不同,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和法律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宜的法律体系,推动我国建筑业国际化进程,为我国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扫清法律障碍;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尤其是外国法律和涉外经济法律方面的指导,避免由于缺乏对投资当地法律知识的了解而导致工程项目投资失败,推动我国建筑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建筑事业。(2)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储备。鉴于目前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一方面需要加强人员招募工作,积极寻找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吸引外部优质人才到本行业,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定期举行建筑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学习班,同时需要补充并更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内部管理、经济法律法规、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加强复合型人才储备,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另外,建筑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合作,通过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合同来锁定优质人才,实现教育与产出的衔接,为企业储备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观念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发作用。要发挥工程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作用,企业管理层需要深入研究建筑工程管理对于提高工程项目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建筑工程管理研讨会,分析当前经济大环境和建筑行业的形势,阐述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的先进性,向企业员工灌输建筑工程管理念,为建筑工程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当对企业组织进行相应的改变,设立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组织机构,并由同时具有建筑工程知识技术、企业项目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担任负责人,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组织地位,将工程管理落到实处。(4)加大建筑工程管理执行力度。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力的情况,建筑单位应当加强相关环节的执行力度。首先,加强对投招标工作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投招标机制,严格审查标价,实现投招标的规范化、科学化;其次,加强对合同签订和履行工作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签订合同,持续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实现对建筑合同的全程化管理;第三,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实施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制度,创造无安全隐患的施工场所,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文明施工;最后,加强对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工程监理机制,科学设置监理岗位,合理安排监理人员,加强对工程监理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从制度设计和人员安排上将工程监理落到实处,同时定期对施工场所安全、工程进度、施工人员行为规范、工程验收等方面进行评估考核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及时发现工程建造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避免因工期延误、安全事故等给建筑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另外建筑单位也需要加强对监理机构及人员行为规范的监督,完善监理体系,规范运行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建筑行业面对市场竞争正在加剧,给建筑企业提出更高管理要求,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提高施工队单位所有人员的管理意识,注重施工过程的安全、质量、效益等多方面的管理,并合理制定相关制度和完善相关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从而保障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对于促进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德文.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9(3):16~17.

[2]杨再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法与措施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2009(3):214~217.

[3]林胜华.浅谈建筑工程管理若干问题及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2010(2):29

[4]蔡姗.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学之友.

[5]黄玉婷.浅谈建筑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和对应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5(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