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

李应春

贵州省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李应春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中贯彻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一项教学改革工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多读书和情感的体验,以及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来实施人文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233.18【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4)11-0044-01

人文性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就是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的有机组合,其实质是人文精神。小学语文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因此,要使语文教学活动中体现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作手:

一、挖掘教材中具有的人文素养来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更应该学会如何做人。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而这些人文性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所谓?文道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挖掘教材隐含的人文价值,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应试教育上。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实施语文教学的审美化,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语文课中的丰富的美育资源。下面是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之前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并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像雨来一样的好孩子。注重课内外延伸,借本课学习的契机,引导学生通过矗立在本县秀眉广场的张秀眉塑像认识家喻户晓的苗族反清英雄张秀眉,给学生讲讲张秀眉事迹。最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等家人一起讨论交流。

二、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与积累中感悟人文性

重视语言积累就得增加阅读量。教师应有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的观点,课内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愉快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如学完袁枚的《所见》与杨万里的《小池》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齐读、小组读、赛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对短小精悍的古诗牢记于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报刊和课外书籍,扩大阅读面,注意阅读材料的多样化。“蜜蜂广采百花,才能酿得佳蜜”,如学完四年级上册的《卡罗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再激励全体学生课后阅读这部影响深远、广为流传的名著。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几十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就一定会比较强。又如《燕子》、《阿里山的云雾》两篇课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欢快热闹的气氛,“千山万壑,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的美丽景色都很自然的出现在眼前。要重视积累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文化的熏陶,为什么那些读书读的多的人,其言谈举止跟别人不一样呢?道理就是如此。

三、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美好的个性。“感人心者莫大于情。”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凯勒学习语言和文字的难度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对人物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并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多种电教手段,通过视听结合,突破教学难点。此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堵塞双耳,再传授一些知识,使学生充分体会此时接受知识的难度。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从而充实和完善了儿童的情感世界。久而久之,同学们也自然地喜欢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入到写作之中。小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脱离情境化,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教师应抓住时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让学生进行练笔,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续写事情的发展变化等。在教完《海伦?凯勒》这课时,还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身边的海伦?凯勒》,学生们既有内容可写,又有身临其境之感,一般能较好地达到习作的目的。

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狭小空间内。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比如《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学生对小扬科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些残害小扬科的人充满了憎恨,怎样能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扬科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扬科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与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的表达了对扬科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恨,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艳玲,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