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宫颈环扎术20例临床体会

/ 2

妊娠期宫颈环扎术20例临床体会

王蕊

王蕊(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6-0179-02

【关键词】宫颈机能

宫颈机能不全是导致中晚期妊娠流产的原因之一。宫颈环扎术作为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手段,用以延长妊娠期、减少早产,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手术,在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我们2008~2009年收治的宫颈饥能不全病人采用该术式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科

1.1病例诊断要求:①有二次以上的中、后朗流产史。②有宫颈、宫腔手术史。③非孕期宫颈病理性扩张,6号扩张器无阻力,造成可见的病理性扩张和应激性收缩。④B超:宫颈长≤2.5cm,呈筒柱状扩张,宫颈内口直径≥0.5cm可疑,≥1.5cm可确诊。⑤指检:宫口松驰质软,可容指尖,宫颈阴道部≤1.5cm。⑥排除其他习流、早产因素。

1.2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妊娠14~20周,但可据病情延长至30周,如:阴道炎、宫颈松弛出现较晚,发现较迟等情况。

1.3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①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排除阴道炎症。②阴道擦洗3天,可预防性用消炎药物3天。③月份较大、胎囊下降、宫颈内口漏斗状扩张者,术前一天及术中采取臀高卧位。④术前一天及术后三天常规黄体酮20mg,25%MgSO4适量静滴;并据病情加用氨茶碱类、钙离子释放抑制剂等对症处理。⑤如早产不可避免应及时拆线,防止宫颈裂伤,如无异常则于孕38周拆线待产。

1.4手术方法①采用硬膜外或骶管麻醉。②暴露宫颈:拉钩暴露宫颈,宫颈钳牵引。③环扎:柳硫汞酊严格消毒后,用大弯圆针、聚丙烯线或10号丝线,于膀胱沟处宫颈平面依此于1、10、7、4点进针,于11、8、5、2点处出针。进针前各以一橡皮圈套干线上。以缓冲缝线对宫颈的压力、割裂;原则上不损伤膀胱直肠,避开子宫颈血管区,不穿透宫颈,尽量环扎于宫颈中上1/3段:④打结;宫颈口内径0.4~0.5cm较宜。大紧易阻碍宫颈血运。留线3cm以备拆线。

1.5病例选择从门诊就诊的病人中筛选可疑宫颈机能不全者,妊娠后定期随诊。按标准确诊后收入院。共手术20例。其中合并习惯性流产者14例;流产2次者6例;合并子宫肌瘤2例;合并前置胎盘者4例;合并内异症者1例。习惯性流产组平均流产4,1次;最多6次。平均年龄34.4岁,最小者26岁,最大者43岁。

1.6结果20例环扎术巾,平均环扎孕周为21W,最小13周,最大30W;平均分娩孕周37W+3天;最大分娩孕周41;最小分娩孕周32天。存活新生儿19例,平均出生体重3171g。早产儿5例,死亡1例,死亡者系孕32W,术后4周早产。其中6例出现不规律宫缩,用药后渐正常,可能与孕期较长、精神过度紧张有关。该组患者术中术后无胎膜早破、感染性流产、羊膜炎等情况。

2讨论

正常子宫妊娠后,孕30周前富颈及内口解剖无变化,初产妇和经产妇宫颈长度是恒定的,不受孕产次的影响。宫颈平均长度为3~4cm,妊娠期后3个月宫颈进行性缩短,其成熟扩张与妊娠激素相关;临产前1~3周成熟,颈管长约2cm,临产后宫颈渐消。

宫颈机能不全时,由于宫颈内口纤维组织及肌纤维断裂,致使宫颈部括约肌功能降低,内口呈病理性扩张松弛,胎囊突出宫口,诱发早产。

宫颈机能不全诊断目前无统一标准,除据病史、查体外,B超和指检较实用。阴道指检较B超检测宫颈长度短1.0~1.2cm;二者呈相关性。指检偏短是由于指检不能达到穹窿以上部分宫颈。但指检可以了解宫颈松驰的程度,臆测宫颈功能,加以综合判断,弥补B超的漏诊,简单易行。严格消毒下操作无不良影响,可以多次重复。B超检测宫颈内口>0.5cm,应引起高度重视,宫颈<2.0cm,早产多不可避免;而>3cm,基本可妊娠到36周;故以2.5cm为环扎标准。B俺作为辅助诊断措施,对于筛选可疑者,发现合并症很重要。

宫颈环扎术针对其病因、病机,选择孕14~20周间进行,必要进可延长至30周,尽量环扎于宫颈中上段,有利于功能恢复,防止宫颈扩张漏斗形成。实践证明,只要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掌握手术技巧,术前术后辅以保胎治疗,可以避免胎膜早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并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手术较简单、实用、无需特殊器械,是值得广泛用于临床的,也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性早产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刘薪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13~312.

[2]Williansandwilkins.Sonogrphyandtransfundalpres-sureintheevalrationoftheoverviX.duringpregnancy.Obstetri-calandGynecologealsurveydopyright,1995,(Volume50Number5):395~401.

[3]王风松,等.妇产科疾病最新治疗.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390~400.

[4]王德智,等.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沈阳出版社,1993,424.

[5]郑怀美,主编.妇产斟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