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之我见

金中礼

金中礼山东省平度市张戈庄小学266738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还应该是人文性的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关爱他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自私、自傲、固执、不合群等性情,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国务院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由此可见,从小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黄继光》;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妈妈的爱》、《妈妈的帐单》;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品质的,如《小珊迪》、《穷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在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教学中,课文的后面,编者以花儿的口吻提出了一个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生1:“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天到处绿意盎然。”有的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草儿变绿了,油菜花变黄了。”

生2:“春雨是无色的,因为下在地上干了,看不出什么颜色。”

生3:“春雨的确是无色的,可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我觉得春雨的色彩比任何水彩笔的颜色还要多得多。”

生4:“春雨是金色的,因为有了春雨,我们家菜园里的种子都发芽了,奶奶说能长出许多蔬菜,挣很多钱。”

师:“对呀,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春雨滋润了大地,换来了丰收,春雨比金子更金色。”(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我想在画家、科学家、诗人、歌唱家、农民……还有我们小朋友,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不一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外面看一看,把看到的结果,用各种形式:画、儿歌、小诗、歌曲等表达出来,好吗?”学生欣然同意了。瞧!他们又带着不同的小脑袋去萌生不同的想法去了。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三、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引领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地索取。最后,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保罗说什么呢?”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接着又顺水推舟,让学生以《保罗,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四、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业绩。”让我们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翼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