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

谢莹

开化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324300

摘要: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人类长期以来自私地只为自身利益而不顾身边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务必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应用

1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分析

当前,社会上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就长远角度而言,更加关键也是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地质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不但要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研究讨论,从而使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减少,同时还应当对有关地质减灾问题加强研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应当从两个方面出发,使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利用两者实现有效结合,将保护与防治两个方面研究同时进行,才能够使地质灾害的防治真正取得理想效果。

2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概述

开化县地层出露较全,根据岩石成因类型、岩体结构、岩石强度及岩体组合特征,境内岩土体可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岩组:1.以坚硬块状花岗岩类为主的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岩组(Qg),主要分布于在县域内苏庄、洪源、平坑、东山和霞坞一带;2.较坚硬块状以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岩组(Bg),主要分布于县域北西部,苏庄镇-长虹乡-张湾-何田-齐溪一带,;3.较坚硬层状以砂岩、砂砾岩为主的粗碎屑岩岩组(Sc),分布于苏庄—牛褪尖—茶园畈—石川一带,朱坞尖—太平一带及南华山蟠桃山、大黄山等地等地;4.较软弱层状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的细碎屑岩岩组(Sf),主要分布于塘埂—明坞尖—余坞山—高岩山一带;乌岩尖—对门—翁川一带及石畈等地、桐村的下村—芹阳—菖蒲一线以南的大片区域;王畈—裴源—翁村—青草坞—桃山尖—宋村—黄谷一带;5.较坚硬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组(Tcc),分布在下庄—油溪口—道源—霞山一线以南广大地区的古生代地层分布区;6.松散岩类岩组(ST),分布在马金溪两岸的马金、华埠一带及其它河谷地带。

第一,地质灾害:受自然界变异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是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结构及相应板块的运动,或由于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无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质灾害强度及受灾规模都相对较大,面对灾害时,人们只能尽最大力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我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第二,地质环境:目前我们人类所居住在的环境主要是经过一次次的地质运动后形成的。地质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地质环境与其周围的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之问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地质环境也将会遭受到地球表面各个圈当中的影响,因此,地质环境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而且这种变化也影响着地球表面各个圈层的发展。地质环境变化的方式一般表现为缓变或渐变,渐变发展为突变或灾变,然后进入下一个渐变阶段,所以,对于地质环境变化来说,其主要是具有着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并且是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形成突变的过程,从而破坏地质环境,产生地质灾害,这就是地质灾害的地带性、突发性与准周期性。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县域内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垂直补给为主,局部地方有侧向补给、河水倒灌及灌溉回水补给。区内构造裂隙较发育,风化层较厚,植被茂盛,有利于降水渗入。县域内岩溶水、构造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以泉或暗河的形式排泄于地表,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大气降水、灌溉回水补给,盆地外支流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也侧向补给盆内河谷平原潜水,洪水期还有江水倒灌补给。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向一致,排泄于江河。

3.1关于调查区划体系

在对其进行实施调查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建筑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体系,目的就是要调查清楚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此来合理的开发以及利用地质的环境,进而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建设

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是直观反映地质灾害防治成效的一个指标。构建监测预警体系要在技术和管理上重点投入。在监测区域发生异动变化时,通过实时的技术监测对其进行灾害信息收集和反馈,第一时间做出灾害预警。争取最短时间内发现灾害,从而赢取宝贵的救援避险时间。

3.3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

在当前建设灾害应急处理系统方面,其中心内容就是在严重地质灾害出现区域,在其居民服务方面应当选择先进技术,与当前人力、财力以及其资源之间实现有效结合,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逐渐建立起来,并且不断进行完善。通常情况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应急处理技术体系、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应急设备,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可较快进行应急反应,尽快组织相关工作达到受灾区域,实施相关赈灾活动,从而使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使地质灾害所造成损失能够得以有效降低,使受灾区域社会稳定能够得以较好维持。

4建立地质环境评估系统

4.1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的利用

应该要从工程的区域地质工作基础性以及公益性等方面进行出发,环境地质的研究目标应该要是追求地质环境以及安全等角度进行出发,工作任务是开展不同尺度的调查评价,包括重大工程区、人类聚集区和搬迁避让集中安置区的地质环境要素及其变化,评价其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和考虑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以此来对其功能区进行划分,甚至是包括提出了很多的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影响区预留避震空地或缓冲带的基本要求。

4.2保证工程地质环境安全

保证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安全问题包括环境相关的地质信息和区域内外等因素以及存在的相关的司能性和风险性。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规划避免工程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要树立司持续发展利用地质环境的思想观念。在构建体系和利用地质环境中,时刻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人类自身行为与顺应和改造自然相结合。不仅限于对工程和地质进行评价体系建设,要充分以司持续利用的眼光来发展保护地质环境的利用。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炼出建设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分析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建立健全的工程地质环境安全体系。规范化建设,促进地质环境的规范化开发利用。

结束语:

在防治地质灾害以及保护地址环境的过程中,充分的依托科技的力量,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虽然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此,不断完善和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是维护人们生命健康以及减少财产损失的关键。结合地质环境,从其规律出发,科学预测,合理的制定治理措施,是文章所以表达的主旨,相关的技术人员,也要坚持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科学分析之后,在制定防治措施,从而提高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2]刘传正,刘艳辉.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2012,42(5):1469-1476.

[3]郭江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浅析[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6,14(2):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