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陈启辉徐秀丽

陈启辉山东省昌邑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261300;徐秀丽山东省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26130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呆板、单一,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未做到辩证统一,就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怕读厌写,从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中,为了实现整体改革的“减轻负担、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十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我的做法如下。

一、课前激情

激情,是寻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为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十分重视课前的诱发学习动机的工作。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前,我向学生讲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为了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的故事。由于这个故事的诱惑,引出了学生讲述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的故事。我趁机问:“诸葛亮有没有完成造箭任务?诸葛亮怎样取得借箭的成功?故事结果究竟怎样?于是,学生对《草船借箭》一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维持心理平衡。这样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其态度自然更认真,效果自然也更好了。课前的激发工作越充分,课堂教学效率越高。

二、课中激趣

课前激发起来的读课文的激情多是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学生容易满足,但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获取系统的知识。而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新知,发展智能,我运用兴趣规律,促使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及时转换,以维持兴趣的稳定性,使兴趣真正成为减轻心理负担的积极因素。

1.唱一唱,画一画,以玩激趣。

课本中一些诗歌已作为歌词谱了曲,如《长征》、《保卫黄河》,这些课文可以唱代背。《地道战》、《鸡毛信》可以配合看电影。《小站》一文景物的方位描写十分明晰,让学生按课文的描写画一幅小站的平面图,让学生体会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人民大会堂》这类课文,可让学生当导游员,训练复述课文的能力。用抢答、比赛的方式上复习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思维、记忆等能力。

2.抓好朗读训练,以读激趣。

(1)古诗、新诗在小学课本中占有一定的篇幅。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规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受到感染和教育。

(2)以演课本剧的形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训练。

(3)通过表情朗读把学生带入角色,引入情境。如教《我的自白书》,让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革命先烈藐视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孩子们用冷笑的口气朗读“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接着一气呵出:“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以无比自豪的语气朗读:“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学生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了共鸣,仿佛一个个都成了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仅百读不厌,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问激趣。

(1)设置悬念。所提问题不要求立即解答。让学生带着悬念精读课文,待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后“悬念”不解自明。如教《赤壁之战》设置这样一个悬念:黄盖给曹操写信,取得曹操的信任是他整个作战计划的第一步。计划的第二步是什么?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突出了东南风在这场战斗中的决定作用。

(2)从课文的有趣之处入手。如《小英雄雨来》中写雨来游泳本领高一段很有儿童情趣,孩子们读到这里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设计问题从这部分入手: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来游泳本领高?为什么要这样突出地描写他的游泳本领?

(3)变换问题的角度。如教《景阳冈》问:武松这位打虎英雄怕老虎吗?何以见得?请在课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这样的问题很能激起学生探讨和争论的积极性。

三、设计少而精、多功能、趣味性强的作业

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抄写。变换练习的角度,可设计矫正性的练习,补充性的练习,取舍性的练习,条理性的练习,概括性的练习,以适应小学生喜欢多变的特征。作业题思考的容量要大,答案的字数要少。

1.欣赏一段精彩的朗读。

我上完《一夜的工作》留出几分钟,由老师朗诵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学生会被那感人的诗句吸引。下课了,学生围着老师,这个向老师介绍自己读过《周总理,你在哪里》,那个向老师推荐《大地的儿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又激起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

2.思考一个迷人的问题。

我教完《跳水》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要救那个孩子,有没有比船长提出的‘跳水’更好的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找一根长竹竿让孩子顺竿而下。”有的说:“派一个熟练的水手赶快爬上去救。”但这些意见都遭反对,因为“不可能”、“来不及”,于是讨论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放学路上,办法越想越多,越讨论,趣越浓,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判断性思维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得到了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目前的学习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也有着“默默准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