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发展成脑梗死危险因素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TIA发展成脑梗死危险因素探讨

王德俊

王德俊

唐海县医院(河北唐海063200)

【摘要】目的探讨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曾在我院住院的TIA病人,按其年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血压、血糖、胆固醇及GCS评分的不同将病人积分后分组,比较各组间发生脑梗死的情况。结果积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大;积分在19分及以上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TIA病人发展为脑梗死与年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血压、血糖、胆固醇及GCS评分有关。

【关键词】TIA急性脑梗死年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血压血糖胆固醇GCS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09)03-0050-02

临床上TIA的发病率很高,最近关于TIA的新定义是:TIA是指由脑局部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典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且无急性脑梗死证据[1]。

目前认为,TIA的转归约1/3可以发展成脑梗死,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重点探讨TIA后发展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旨在指导对TIA的治疗与对脑梗死的防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自2004年至2007年近四年内在我科住院并接受随访的颈动脉系统TIA病人共82例。病例选择标准:

1.1.1均急性起病;

1.1.2(表现为颈动脉系统的短暂性局灶性脑功能缺失体征:

1.1.3(初发症状均在24小时内恢复,并在入院时CT证实无梗死病灶。

1.1.4以上病人出院后均随访半年。以上82例病人男46例,女36例。年龄在38—79岁之间,平均68.5岁。入选本组的病人均采用抗血小板及静点血塞通、灯盏细辛等传统的活血化瘀治疗,均未采用抗凝及溶栓等治疗。

1.2方法:以上病人,合并高血压52人、糖尿病28人、高胆固醇血症62人。采用积分法.将每位病人的年龄、血压、血糖、胆固醇、发病时症状持续时间、每日发作次数及发作时GC评分七项内容逐一统计,并按表1分别评分,然后将其七项分值加起来作为该病人的总积分。

2结果

82例病人积分最高是28分,最低7分。其中7—12分32人、半年内发生梗死3人;13—18分27人,梗死5人;19—23分10人,梗死3人;24~28分13人,梗死7人。

随着分值的加大,梗死的发生例数增多。上表经统计学处理,X2=11.23,P<0.05;表明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从上表中进一步统计发现,7—18分者59例,发生梗死8例,占13.56%;19—28分者23例,梗死10例,占43.48%。以上两组经统计学处理,u=2.93,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大部分学者认为,高龄,每次发作时间大于10分钟,糖尿病及无力和/或语言障碍为主发作是TIA转化成脑梗死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TIA的发病机制最重要的是微栓塞或血栓栓机制,其次是血流动力学或低灌注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血压下降或血流减少,而应考虑到血管本身条件。由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伴有血管中度狭窄,在某些素引起血压低或血压波动时,病变血管支配区域血流将显著下降,表现出TIA症状。因此以两种机制皆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2]。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促发素。在缺氧状态下,细胞以葡萄糖为代谢底物进行无氧代谢供给能量,从而产生少量ATP和量乳酸,造成细胞内酸中毒,缺氧状态下血糖越高细胞内酸中毒越严重[3]。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以上七项内容做为评分对象。

研究表明,TIA有3个临床转归,(1)继续发作;(2)不再发作:(3)最终转化成脑梗死其反复发作最终转化成脑梗死的临床病理过程,提示我们应注重TIA临床转归,客观准确地价可以使我们对干预的目的性、方向性及针对性更强,而且可以使我们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对控制TIA向脑梗死转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由于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很棘手,做迅速控制TIA防止脑梗死的发生则显得尤为重要,它防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重要原则,TIA在其发病后1—6月是发展为脑梗死的高危时期。

有报导TIA发作后1年内约11.6%患者有发生卒中危险[5]。本组病人中脑梗死的发病率为21.95%,可能与均选自于传统的活血治疗而未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参考文献

[1]曾进胜.值得重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9):385

[2]李琳,张临洪等.不同年龄组TIA患者颅内矽L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比较.中国卒中杂志,2007,2(5):402?

[3]宿英英.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7):289

[4]冀瑞俊,贾建平等.应重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转归的评价.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2):83

[5]刘松岩,王捷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同治疗转归的对比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25(2):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