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对新闻评论的全新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网络评论:对新闻评论的全新建构

刘敏

刘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1)10-0244-01

摘要: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媒体灵魂的新闻评论借助这一新媒体得到了新的发展——网络评论应运而生。网络评论作为同时兼备新闻评论“新闻媒体旗帜与灵魂”的本性和网络所赋予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交互性等特性的新生事物,正从方式到内容以至到主体等各个方面积极地建构着新兴意义上的评论,显示着强大的言论威力。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建构;民间舆论场

一、正面建构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如果说传统媒介的发展解放的是人的眼睛和耳朵,让人们更多的更及时地得到一些信息,那么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互联网则解放了人们的嘴巴,消弭了传统意义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让人人都有了自由表达的平台。于是,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的新闻及媒体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作为媒体灵魂的新闻评论也因此得到了重新的建构和发展——网络评论。网络评论作为同时兼备新闻评论“新闻媒体旗帜与灵魂”的本性和网络所赋予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交互性等特性的新生事物,使新闻评论借助新的传播载体,在评论内容和形态上凸显出与传统新闻评论不同的特点,也放大了新闻评论的威力。

(一)从“全景”到“共景”。

所谓“全景监狱”是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的方式的一个比喻。福柯指出,在传统社会,社会管理者主要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是方式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很高的社会治理的。这种控制形式恰如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监狱:犯人被监禁于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通道。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评论基本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形成一种传者和受者界限分明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媒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受众处于被动地位,基本上没有自主话语权。而“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凝视和控制。人们不再一如既往地只是聆听管理者和传媒的声音,人们在交头接耳中沟通者彼此的信息。通过论坛、和更为便捷的微博使网民可以积极而及时地参与讨论。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评论的提供者。从“全景”到“共景”,较之传统意义的评论,网络评论这一新特点使得评论具备了一种交互性。

(二)从“巨内容”到“微内容”。

一件新闻意义的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对每条新闻发表评论。加之,受种种限制,公众意见也不可能得到全部的表达。网络有庞大的存储空间,又不受时间的限制,不仅可吸纳平面媒体的所有评论,而且还可在内容上进行深挖广掘,让众多的读者参与其中。于是,孙志刚事件、邓玉娇案、我爸是李刚全都成了舆论热点。网络对于传统意义上被忽视、被冷落的“民意碎片”的巨大聚合作用,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使过去不入社会精英法眼的“微内容”、“微价值”登堂入室,一下子成为社会领域最为活跃、最为民众所关注、最具议程设置能力的力量源泉。如今,网络评论的发展除转载和梳理报纸发表过的评论,还有大量的原创评论、转载评论、个人发帖和博客文章,比起单纯由报纸一次性发表,传播效应有较大膨胀。更何况,“网友发言”往往更为大胆直率,更贴近民众。也许一个人的意见和主张不是那么准确,但是,无数人的评论、意见的提供却能相互纠偏、复合印证,足以使得这些评论中的“微内容”、“微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评论内容。人们对评论的解读方式由以往的“深信不疑”也逐渐演变为“怀疑式解读”,甚至“反向解读”。

(三)从“专业精英”到“网民总动员”。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评论作者主要以报社专职评论员为主。而一般来讲,基本针对的是一些评论专栏,并且多半是谈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时效性不强的新闻话题。总体上来说,传统的新闻评论以职业化写作为主,是决策者和知识分子精英所把持,主流话语结构单一。作为国家权力话语的代表,遮蔽了其他话语表达,尤其是民间话语表达不充分。而网络时评写作队伍则呈“网民全动员”的特点,即除了评论员、专业话题的学者发言,还有一大批有感而发的公民发言。网络评论的产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媒介平台,你可以无限制地发表和吸收各方的看法,使得受众广开言论。而网络论坛、微博是网民围绕网络编辑已推出的话题各抒己见、讨论交锋、发布网络新闻评论文章,网民对国际国内大事有表达权利,更贴切的表达民众之关注。由此,网络评论突破了舆论一律,为不同的意见表达创造了多元化的公共话语空间,许多文章观点不同、利益背景不同、论据和逻辑不同的言论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各自具有的那种对读者的强势、支配力,受到了相互抵消,言论本身力量受到了弱化,而读者作为在不同观点之间评判取舍的认识主体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提升,这是网络评论的优势,也正是评论的现实存在意义。

二、反面思考

网络新闻评论在积极建构和发展传统新闻评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表露出一些弊端。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关注网络新闻评论诸多“建设性”优点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它存在的一些不足。对处于发展还不完善的网络评论要做更为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与报刊评论的“专业化”精深倾向相比,网络评论短期内还是呈现出一种情绪化、通俗化的倾向。目前的网络评论,如果剔除了转自报刊的那一部分,其原创评论多流于情绪宣泄,所谓的“骂评”更能哗众取宠。这也是网络评论当前最为人诟病的一点。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因为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隐匿性的特点,网民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出现,评论者与其真实身份不具有特定指向性,在发表言论时可以规避风险,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这自然导致有些评论缺乏理性,较为偏激、感性化、情绪化。加之网络媒体管理还不够严谨,监督职能、监督技术还属空缺,新闻“把关人”的缺失使各种自由言论铺天盖地,鱼龙混杂,形成一种无序状态。致使网络评论中难免夹杂一些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甚至对于他人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

一般而言,新闻评论的导向性应该是客观公正的,然而如上文所述,网络评论作为一种群体意见的存在状态,对传统意义上的“议程设置”功能是一种削弱,受众可能就会有各自的关注重心,这时,同一个议题所能作用的受众面就可能大大减少。而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中,各种言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同盟,得到响应。专业知识分子的评论权威遭受瓦解,一些水准不高甚至内容偏颇的网评也会被无限放大形成强势传播效果,这对于社会的舆论引导是很不利的。

三、结语

网络评论作为“延伸人体”的手段正大刀阔斧地改造和建构着我们的舆论方式。它解放了我们的嘴巴,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话语权。它的出现和成长是传统评论的一种内容丰富和机能强健。虽然现如今网络评论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网络评论所要完善的也是网络媒体整体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技术的娴熟、“把关”的严谨、相关法律法规的跟进、网民的自律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逐渐成熟的。也只有这样,主流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评论形成的民间舆论场才能相辅相成,营造出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2]杨新敏等.网络新闻评论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马莉.网络新闻评论浅析[J].新闻战线,2010,(3)。

[4]章丽.网络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新探[J].新闻界,2007,(10)。

[5]陈飞.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J].2007,(3)。

作者简介:刘敏,女,1988年8月出生,山西太原人,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新闻业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