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何阿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何阿敏

何阿敏

(井研县人民医院四川井研613100)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81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完全接受率46.3%明显高于对照组30.0%,完全抵触率7.3%低于对照组22.5%,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296-02

小儿是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特殊群体,在医患沟通中常常无法正确表述自身的不适感以及需求,再加之自我管理能力差,容易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烦躁、哭闹不止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实,在小儿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具体的沟通技巧,对于提升患儿的配合程度以及减少护理纠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本研究中以81例住院患儿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样本选取时间:2015年1月—2016年8月;样本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我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病患中选取81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现将其资料整理如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5.2±1.1)岁;体质量:12~32kg,平均体质量:(22.3±3.4)kg;疾病类型:肺炎16例,特发性紫癜11例,脑膜炎8例,其它5例。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14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7±1.3)岁;体质量:10~33kg,平均体质量:(22.7±3.6)kg;疾病类型:肺炎17例,特发性紫癜10例,脑膜炎9例,其它5例。在性别、年龄、体质量以及疾病类型等资料方面,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机械性遵照医嘱以及科室护理流程执行护理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每天定时八点巡房,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以了解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严密进行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测,出现异常要及时向医生反馈处理;根据患儿的喜好以及病情特点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指导患儿饮食要以清淡以及易消化食物为主,注意营养搭配以及饮食规律;采用自制问卷对患儿以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危害性、治疗具体措施以及护理内容等,提高其对治疗、护理的配合度等。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肢体语言沟通,具体内容如下。

(1)护理人员的仪表。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注意自身形象的美感,例如服装得体、行为举止得当、态度亲和等,也要注意丰富面部表情。例如护理时面带微笑,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能够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以及信任感[2]。

(2)认真倾听。护理人员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引导患儿主动倾诉病症感受以及自身需求,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可时常点头微笑,有助于增强患儿对护理人员的好感,同时倾诉后也能使患儿保持较为轻松舒适的状态。

(3)平等对待每个患儿。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照顾到每位患儿,使其患者以及家属认识到他们都是被尊重和重视的,营造一个平等祥和的环境。对于与患儿接触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好体贴入微,例如抚摸患儿额头检查是否发烧,让患儿感受到关怀。如果患儿进行有创性操作因为害怕出现“紧张、无助”等情绪时,可握住患儿手给予激励[3]。

(4)善于使用身体语言。例如服装整洁、精神饱满,塑造良好的白衣天使的形象,注意站立时要腰板挺直,行走时姿态稳重、坐下时切勿跷二郎腿或耷拉双肩[4]。

(5)善于使用眼睛。在护理工作中,患儿首先接触到就是护理人员的目光,在合适时机予以患者真诚、怜爱以及鼓励赞赏的表情有助于增强患儿以及家长的信任感,能够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观察指标

1.3.1采用自制问卷统计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工作依从性,总分10分,判定标准:0~1分:完全抵触,拒绝排斥任何护理活动;2~5分:部分抵触,即愿意接受治疗但是配合度较低;6~9分:部分接受,愿意接受部分护理要求且遵医嘱,10分:完全接受:对治疗以及护理均不恐惧。

1.3.2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满意:>80分,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根据SSPS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儿完全接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完全抵触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部分接受率、部分抵触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0%(30/40),其中满意16例,较满意14例,不满意10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40/41),其中满意21例,较满意19例,不满意1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253,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是当前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及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护理对象是体格以及智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以及特殊需求。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小儿自身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再加之小儿语言能力有限,在加重护理风险的同时也给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常规的护理工作中以“疾病”为中心,与患儿以及家长沟通较少,因此常常忽视患儿的内在需求,所以部分患儿对护理工作存在明显的排斥现象,影响整体的护理效果。肢体语言又被称之为“姿语”,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常规语言沟通的有效补充,是加强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显示,在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借助自身动作或者面部表情对患者传达信息,能够有效安抚患儿的情绪,让其感受到安全感、信任感。小儿自身对不适感敏感性较高,因此多数对“侵入性治疗、护理”存在恐惧、不安、烦躁等情绪,因此在接受护理工作中常常哭闹不止、不愿意配合。再加之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病痛过于心疼,当孩子情绪失常时常常将怒气转发至护理人员身上,因此在影响护理工作进度的同时还易引发护理纠纷[5]。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可注重肢体语言的使用,通过予以患儿肢体语言传达关心与鼓励,有助于解除患儿痛苦的同时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对于改善护患关系以及加快疾病康复进程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完全接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完全抵触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满意度高,说明肢体语言沟通应用有于小儿护理工作必要且有价值,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遵医嘱行为,深受患儿以及家长认可。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俊.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应用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11(12):56-56.

[2]何素平.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1(26):163-164.

[3]安小茹.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32(9):171-171.

[4]任学艳.探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1):378-379.

[5]刘晓静,温玉娥.浅析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的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5,14(24):176-17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