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服务对无偿献血员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心理护理服务对无偿献血员的影响分析

关艳

(牡丹江市中心血站;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服务对无偿献血员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的无偿献血人员48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24例无偿献血人员为参照组,采用心理护理服务的的24例无偿献血人员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献血人员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通过对无偿献血人员实施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的改善情况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统计后P<0.05。另外,研究组无偿献血人员的护理满意度(100.0%)同参照组(75.0%)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经统计后P<0.05。结论:对无偿献血员实施心理护理服务,效果理想,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以改善,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关键词】心理护理服务;无偿献血员;影响

近几年,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招募工作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级血站也对无偿献血高度重视。据相关资料显示,献血人群中能耐受400ml的比例较低,同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1]。鉴于此,此研究分析心理护理服务对无偿献血员的影响,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的无偿献血人员48例进行探究,现将具体护理流程和结果进行以下表述。

1对象与方法

1.1基础信息

此次研究抽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的无偿献血人员4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每组献血人员各24例。研究组24例献血人员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3例、11例,最大年龄为49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32.18±8.64)岁。参照组24例献血人员中,男性与女性分别为14例、10例,最大年龄为48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33.08±8.70)岁。统计工具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检验,P>0.05,组间差异并不大。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实验调查。

1.2方法

参照组无偿献血人员则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无偿献血人员则采用心理护理服务,详情护理流程包括:

环境护理:血站需为献血人员提供舒适安静的献血环境,这样可以将其自身的心理障碍客服,同时可以使不良情绪得以改善,另外,采血室内需保持适宜的温度,确保空气新鲜,安全和宽敞。值得注意的是,对无偿献血人员的隐私需予以尊重。

心理支持:在献血前,工作人员需主动与献血人员进行交流,并普及献血知识和医学常识,让献血人员对人体血液总量和体重的比例充分了解。同时告知献血人员抽取200ml至400ml的血液对自身各项功能的影响不大,适宜的献血可以对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进行提升[2]。随后向献血人员介绍采血室的各项仪器,同时可以为其播放献血视频,加深其进一步认知,从而使自身的不安全感得以消除。在采血期间,可以为献血人员播放轻柔喜爱的音乐,让其注意力进行转移,同时可以让患者的压力得以释放,对成功献血起到促进作用。工作人员还需对献血人员进行指导,让其正确的呼吸,针刺时,需确保选择弹性较好的血管,同时具备娴熟的操作,从而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提升,使采血时间减少。献血人员完成采血后,需告知其进行适当的休息,起身时要缓慢,这样可以使献血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就首次献血人员而言,需告知不必有心理负担,经过医疗处理后可以有效改善献血产生的不适症状。

1.3指标评价[3]

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无偿献血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依据SAS评分量表和SDS评分量表,随后对两组无偿献血人员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以三个标准体现,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1.4数据检验及分析

此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选择(SPSS19.0)进行检验和分析,护理满意度以百分率(%)形式表示,组间行卡方检验,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行T值检验,组间检验结果形成统计学意义则表示P<0.05。

2实验结果

2.1不同方法护理模式后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结果

研究组和参照组无偿献血人员护理前,比对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研究组无偿献血人员予以心理护理服务后,参照组无偿献血人员予以常规护理措施,比对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详情数据结果由表1所示。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在献血期间,医护人员的态度以及操作技术会对献血人员的神经功能障碍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献血反应。就首次献血人员而言,具有较高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主要与过度疲劳、紧张、空腹和睡眠不佳存在相关性。由此可见,对献血人员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心理护理服务是临床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掌握,结合心理学实施针对性心理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改善,同时可以提高自信心。对于无偿献血人员而言,会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多种不良情绪,通过实施心理护理服务后,可以将心理的压力减轻,减少不必要的担心[4]。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无偿献血人员予以心理护理服务,参照组无偿献血人员予以常规护理措施,比对SAS评分和SDS评分,研究组改善情况较比参照组更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另外,研究组无偿献血人员的护理满意度10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5.0%,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这一研究充分体现了对无偿献血人员实施心理护理服务的优势和可行性,并且与石晓洪等[5]学者的研究报道存在一致性。

综上研究可知,对无偿献血员实施心理护理服务,效果理想,可以使其不良情绪得以改善,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参考文献:

[1]顾丽华.浅谈心理护理服务对无偿献血员的影响[J].特别健康,2016(13):67-67,57.

[2]陈俊.浅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员的心理护理[J].养生保健指南,2016(32):71.

[3]高华.定期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4):401-402.

[4]周蓉.血站护理工作中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5(14):148-149.

[5]石晓洪,邱香.综合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人群采血护理风险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3):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