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分析

/ 1

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分析

王立普

王立普(黑龙江省鹤岗市兴山区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0)

【中图分类号】R5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150-02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临床表现形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误诊率较高,现将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病例加以分析,旨在找出误诊原因,提出减少误诊的对策,以便增加早期确诊率,减少误诊死亡率。

1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女,63岁。以左侧肢体活动欠佳,诊为脑梗塞,应用扩血管药物一周,症状加重来诊。详细寻问病史,患者风心病史20余年,平素能够进行家务活动,近两月来,时有感冒发生,乏力、食欲不振、消瘦。查体:体温37.5℃、脉搏90次/分、口唇轻度发绀,心驻听诊:心率110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血红蛋白9g/l,超声心动图:见二尖瓣膜增厚,活动受限,瓣膜上有赘生物附着,血培养三次、见草绿色链球菌生长,给予大量青霉素,每日四次静滴,病情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男,28岁,既往健康,此次发热两个月。该患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间断发烧,体温达39—40℃,曾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近来症状加重,呼吸困难、心悸、活动后加重。查体:一般状态差、呼吸促、消瘦。心脏听诊:主动脉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舒张期轻度反流,瓣膜根部可见二个赘生物生长。直径1.5cm×0.9cm及0.8cm×1.0cm。血培养:无细菌生长,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应用多种抗生素均无法控制病情,最终死于肺水肿。

病例3,患者,女,43岁、既往风心病史20年,近二个半月来,心衰加重,喘促、呼吸困难、经应用强心、利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等药物治疗、心衰不能纠正。查体:体温38℃、恶病质状态,前胸部皮肤可见数个针尖大的出血点,双肺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听诊时,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新出现的高调杂音,肝大肋下2cm可杵状指,复查超声心动图,见二尖瓣瓣膜破损,血培养:产碱杆菌生长、给予抗生素治疗、心衰未见好转,自动出院。

病例4,患者,男,22岁,不规则高热三月余,该患恶心、呕吐、很少进食、消瘦、极度衰弱,因贫血、脾大、骨髓中检出异型组织细胞,被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查体:体温39℃、贫血貌、心脏听诊病理性杂音,脾大左肋下2.0cm,血常规HB108/l,骨髓象可见异型组织细胞,血培养阴性,按照恶性组织细胞病治疗,患者高热不退,复查超声心动图时,发现主动脉瓣瓣膜根部有赘生物生长.立即给予大量抗菌素联合应用,经两个月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

病例5,患者,男,26岁,咳嗽,高热一月余,因该患咳嗽、高热、双肺闻及水泡音、x光胸片右下肺见小片状影,而诊为肺炎,应用抗菌素,仍反复高热在39—40℃,近来出现喘促加重,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听诊区均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图见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均有损害,血培养无细菌生长,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半月后死于心衰、肺水肿。

2分析误诊原因

2.1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不高,因此一些基层的医务人员对此病认识不够。

2.2只重视原有基础心脏病,而忽略了在此病基础上有新的感染发生。

2.3只考虑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而对无原有心脏病而发病的情况重视不够。

2.4目前病例与传统病例的临床表现有些变异,症状缺乏既往病例典型特点,如皮下结节,Oslers小结、瘀点等发生率下降50%以上,而根据既往典型症状去诊断,往往造成误诊。

2.5由于抗生素的早期应用,及实验室设备等各种因素,而造成血培养阳性率较低,过于注重实验室检查,血培养阳性率,使血培养阴性的病例出现误诊。

2.6早期病例,超声心动图上可不出现瓣膜损伤及赘生物形成,因此往往排除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2.7有些误诊病例,是由于此病少见,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国内外报道少,因此很少考虑到恶性组织细胞与感染性内膜炎的联系。

3减少误诊的对策

3.1高度重视此病,因为感染心内膜炎是危重疾病,死亡率较高,由于误诊常常错过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必须熟悉此病,时刻提高警惕,对于长期发热,应用抗生素疗效不佳,应考虑此病。

3.2血培养应在停用抗菌素3—7天后进行,并按常规抽血3次。

3.3重视物理诊断,提高听诊水平,如有新出的杂音或原来杂音改变,应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存在。

3.4对一般少见病种,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特殊病例更应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谢伟,孟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