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建设和谐文化主旋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奏响建设和谐文化主旋律

怀美娜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文化体育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在和谐文化帮助和影响下采取各种现实的措施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加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序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得到加强。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容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的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诣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里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内在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要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当代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成为放松心情、滋润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文艺工作者要树立“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努力把和谐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中去,善于从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更多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示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更好地发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按照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要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地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确保和谐文化建康发展。

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谐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也是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和诣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严肃认真的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