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退变椎间孔变形的X线与CT表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颈椎退变椎间孔变形的X线与CT表现分析

黄光全

黄光全(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颈椎退变椎间孔变形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颈椎退变椎间孔变形86例,对其X线平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退变椎间孔变形好发于C3~7,以C4~6发病率最高,多为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变。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颈椎椎间孔形态,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钩椎关节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X线平片及CT结合可清楚地显示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对颈椎椎间孔变形原因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颈椎退变椎间孔变形X线摄影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062-02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引起颈肩背痛,手指麻木,眩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前颈椎退行性改变主要靠X线平片诊断,随着CT的广泛应用显示了其在诊断该病的诸多优势。本文主要探讨X线和CT对颈椎退行性改变椎间孔变形原因的诊断。

1资料与方法

本组86例均为本院2007年1月—20012年1月的患者。其中女性47例,男性39例。患者年龄35~89岁,平均62岁。病程为2月~22年。临床症状主要有颈肩背痛,手指麻木,眩晕,其中以颈肩背痛,手指麻木,所占比例最大。体征主要有颈部压痛。86例全部摄颈椎正侧双斜位X线平片,51例行颈椎CT检查,对椎间孔进行观察和分析。设备为岛津SHIMADZU高频X线机、AGFACR25.0成像系统、东软CT-C3000螺旋CT,CT扫描层距和层厚均为2mm。

2结果

2.1颈椎退变椎间孔变形部位、程度。

86例椎间孔变形中,均发生在C2以下椎体,其中C3~4变形8例,C4~5变形52例,C5~6变形66例,C6~7变形36例;其中63例为多椎间孔变形,以C4~5、C5~6为多见。椎间孔轻度变形46例,明显变形,变小42例。

2.2颈椎退行性改变X线表现

(1)椎间孔变形、变小:X线平片主要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变尖突入椎间孔使其变形、变小。(2)颈椎退变其他X线表现:颈椎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项韧带钙化;颈椎序列欠连续;颈椎生理弧弓变直或反弓。

2.3颈椎退行性改变CT表现

(1)椎间盘退变表现:椎间盘膨出29例,侧方突出3例。椎间盘真空征9例。(2)骨和小关节退变表现: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及颈椎骨质疏松。椎体边缘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位于前后缘和侧缘。骨质疏松29例。小关节均有不同程度退变,表现为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下囊变、关节间隙狭窄或不对称、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变形,对位不良以及关节囊钙化,本组病例表现为钩椎关节退变52例;关节突关节退变49例;其中19例有一侧或两侧小关节真空征。黄韧带增厚7例,前纵韧带钙化15例后纵韧带钙化23例;其中21例为多征象(3)椎间孔变窄:主要由下列原因引起,a、钩椎关节退变;b、关节突关节退变;c、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d、椎间盘膨出或突出;e、关节囊、黄韧带钙化;(4)椎间隙变窄25例;(5)椎管、侧隐窝改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性椎管狭窄以及侧隐窝变窄。(6)横突孔变形.

3讨论

3.1颈椎病临床分型:(1)颈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小关节错缝,是本病的基本原因。引起颈椎局部或反射性地引起头、颈、肩部疼病。(2)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增生、钩椎关节和后关节退变,刺激、压迫脊神经根,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又分为急性、慢性二种。(3)脊髓型椎体后缘骨赘,椎体移位,黄韧带肥厚,脊髓损伤等因素造成脊髓受压和缺血,引起脊髓传导功能障碍。(4)椎动脉型由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供血不全;或椎间盘退变,颈椎总长度缩短,椎动脉与颈椎长度平衡被破坏所致。(5)交感型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状。(6)其它型指食管压迫型,即为椎体前缘骨赘压迫食管所致。

3.2椎间孔的解剖结构:椎间孔位于上、下椎弓根之间,可分四壁、三段。四壁:上下壁分别为上一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上一椎骨的椎上切迹;前壁为椎体后面侧部的下半、椎间盘后外侧面和钩椎关节;后壁为椎间关节囊。三段:(1)上1/3最大(即椎骨下切迹平面),CT可以显示神经根,呈条索状或圆点状软组织影,连于椎管内硬膜囊的前外侧,直径2~3mm;(2)中部相当于椎间盘平面,在神经根下方;(3)下1/3很小(相当于下一椎骨上切迹平面),能清楚显示关节突关节。在CT上,增生肥大的钩椎关节突超过相应的关节面,并伴有关节间隙狭窄、消失,导致椎间孔及横突孔变形、狭窄。椎体后缘和椎间关节表面的赘生物,可引起椎管和侧隐窝狭窄,表现为颈椎管横断面变形(矢状径小于1cm);双侧侧隐窝变窄(矢状径小于2mm);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亦可导致椎间孔狭窄、硬膜囊和脊髓受压。颈椎小关节病变,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肥大是导致颈椎病发作的主要原因。钩椎关节邻近椎管并构成椎间孔的前缘,又距横突孔不到1mm,钩突增生、钩椎关节变性均可出现脊神经根、脊髓及椎动脉受压和刺激症状;颈椎的上下关节突关节构成椎管及椎间孔的后缘,它的增生、肥大同样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关节囊、黄韧带钙化均引起椎间孔变形。椎间孔是椎管侧方的窗口,神经根从硬膜囊发出,通过椎间孔离开椎管。神经根与椎间孔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解剖关系十分密切,椎间孔狭窄可导致神经根的卡压,其周围组织发生改变均可引起椎间孔形态改变,本组病例可见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盘蜕变是引起椎间孔变形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颈椎退变椎间孔变形通过x线平片及CT扫描对照分析,完全可以达到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志潭.严加和,X线解剖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28-132.

[2]卢光明.许健.陈君坤,CT读片指南(第二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5-48.

[3]郭启勇.实用放射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19-1220.

[4]张碧清.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年18卷02期.

[5]宋春仙.长治医学院学报.2002年16卷02期.

[6]闫淑丽.中国医疗前沿.2007年02卷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