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宋兵海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437300

摘要:目的:探讨了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由原始相对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增生而形成,是指从食道到直肠的一类间叶源性肿瘤。但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消化道CD117表达阳性的、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的非上皮源性肿瘤。近年来GIST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仍较为困难。我院自2012年2月~2014年9月收治30例GIST患者,并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9月收治30例GIST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32~78岁,平均55岁。肿瘤发生于胃18例,小肠7例,结、直肠5例。临床表现:呕血及黑便18例,腹部包块8例,腹部疼痛或不适4例。手术次数1~2次,依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是否有周围脏器受累而决定手术方式。

1.2手术方法:

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胃、小肠、结直肠者分别为14、5、5例。瘤体直径1~10cm。1例胃间质瘤已广泛转移,其余未见远处及周围淋巴结转移。经HE染色和免疫组织学染色证实,恶性16例、良性15例。14例胃间质瘤病人中,1例广泛转者仅行肝结节活检,术中给予5-FU腹腔内化疗;4例行胃癌根治术(D2),病理证实3例为恶性,但淋巴结无转移;2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证实2例为恶性。8例小肠间质瘤中,均行病变肠段切除及相应系膜淋巴清扫,切缘距肿块5~10cm以上,术后病理证实2例为恶性,1例见淋巴结转移。3例结直肠间质瘤中,切除病变肠段及相应系膜淋巴清扫,切缘距肿块5cm以上,病理切片证实均为良性。术后均未接受化疗,其中有1例复发患者复用服用格列卫。

2结果

全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4例出现伤口感染,但无围手术期死亡,均安全出院。1例广泛转移病人于术后2月死亡;2例患者因其他疾病于术后6~24月死亡,其余病人均无瘤生存,术后最长生存期已达7年,5年以上生存者12例。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主要患者在40~75岁,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胃和小肠,其中发生于胃52%~58%,小肠25%~35%。最常见症状是腹部不适、腹痛或可扪及腹部肿块,其次是由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或贫血以及少见的食欲不振、恶心、肠梗阻等。十二指肠GIST能引起梗阻性黄疸,有的患者以远处转移为首发症状,约1/3患者没有症状,多在常规体检或其他手术时被发现。GIST肿瘤一般在消化道内呈腔内生长,肿瘤直径1~40cm。直径较大肿瘤可表现为坏死、出血及类似溃疡等症状;而直径较小的很少有症状,因而容易被误为是良性肿瘤。GIST复发率极高,通常复发的部位在局部或肝脏,但周围淋巴结转移少见。

手术治疗意义:手术治疗是GIST最有效的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性质等决定。术中进行快速冰冻切片活组织病理检查,除定性诊断外,可同时对切缘进行检查,以保证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完整切除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完全切除使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不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时间。由于GIST不同于消化道上皮恶性肿瘤,很少转移到淋巴结,所以不提倡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但必须保证切缘无肿瘤细胞残留,切除范围应距肿块5cm。小肠的GIST应最大限度地切除相应的小肠系膜,以防止复发。十二指肠GIST对于高度恶性或低度恶性而年龄较轻的患者,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对于低度恶性或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可考虑局部切除。术前伴肝转移或术后复发、肝转移的病例,能切除者首选手术切除,难以切除的转移病灶可选择术后药物治疗。

总之,GIS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消化道肿瘤,要提高临床医师的认识,强化术中诊断,加强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合理规范的手术是影响疗效的重要方面。GIST的预后及综合治疗的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的随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薄林会,刘文天.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3(6):335-338.

【2】师英强,杜春燕.胃肠间质瘤联合脏器切除22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4):332-334.

【3】陆琪,李蔚萍.胃肠道间质瘤8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