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名著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浅谈名著阅读

万彩霞

万彩霞(四川省邻水县石永镇初级中学四川广安638500)

【摘要】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初中生有必要了解名著,教师应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扮演指导的角色,让学生在名著的引领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5-050-02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对面。"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交谈,可以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随着课改的深入,扩大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共识。而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的一大重点,几乎各级考试也把名著作为一项考察内容。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名著阅读是阅读中的大工程,很多学生望而止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艰巨任务,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看法:

一、了解"什么是名著"。

千百年来,新书源源不断地问世,属于"名著"的书目也与日俱增。真正的名著相对来说是"凤毛麟角"。何谓"名著"?标志是什么?

(一)"名著"一般拥有广泛的读者。"名著"是有价值的出名著作,它不是风行一二年的流行歌曲,而是经久不衰的民歌。据估计: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至少拥有两千五百万读者。米切尔的《飘》比起莎士比亚的剧本、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来,读者就相对而言要少得多。

(二)"名著"令人百读不厌。只要你认真阅读名著,你绝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名著一页书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书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如《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儿童可以饶有趣味地阅读,但不能领会到其中能为成年人所欣赏的全部妙处和含义。

(三)"名著"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如:儿童文学名著配以精美的手绘插图,给孩子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体现出作者超凡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热爱,而这些正是孩子们从小就应该培养的。

(四)"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名著"含有其他书籍所没有的东西,不论你是否赞同书中的观点,它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老师,交给我们很多的知识。如:读了吴承恩《西游记》让我们感受到: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树立了目标,敢于面对,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实现理想。

名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你想了解春秋时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可以到诸子百家中寻找答案,你想了解唐宋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甚至风俗民情,可以欣赏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走进"大观园",你会听到封建时代的末世悲歌,走进那些少男少女的内心世界,读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春秋》,你就会明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名著有别于历史典籍,它是形象的历史,他比历史教科书更具体,更形象,更有感染力。

二、指导学生读名著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七年级上册语文就在"名著导语"前的关于"阅读名著"中介绍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二、略读和精读相结合","三、做点读书笔记","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一)配合媒体阅读法

据调查,许多学生不读名著并非不喜欢,而是因为大多数名著作品人物众多,读着读着就将人物混淆了,事件也搞乱了,稀里糊涂也就失去了耐心,导致阅读半途而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抓住播放电视剧、网络的有利时机,通过简介、观看电视剧、电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有了,学生阅读名著便容易了许多。在学生观看电视剧前,教师可先介绍剧情,让学生注意收看。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电视剧后,在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当然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让阅读轻松、愉快而又深入。

原本一本很厚难读的名著,在这样读读、看看、评评、议议中就可以轻松搞定。化整为零辅以画面的方法与形式无疑诱发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可使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二)课上教师的引读法

实验教材推荐的名著大多有较强的可读性,只要给予学生时间,,选择适当的方法,学生还是十分喜欢并能够独立阅读。独立阅读,学生很可能读时一知半解,读后更不知所云。对这部分书籍,教师就有必要引导阅读。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讲清这部名著的价值意义,简单介绍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是整体评价一下作品;有时根据作品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有重点的向学生讲清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作品中的疑难问题、阅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阅读时可运用的方法等;还可以利用课堂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学生有争议、有困惑的问题师生进行交流。如:《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集》等,教师要透过文字引导学生揣摩其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适量背诵。《培根随笔》可与学生探究培根说理的深刻及警句的作用。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从以下方面来引导学生:(1)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2)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4)有哪些典型情节?(5)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6)文章给我们哪些感受或启示?

教师引读法到位,学生读得有兴趣,收获就越多。

(三)课堂集中阅读法

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半路搁浅是有客观原因,课余时间少拾不起来放不下,缺少阅读的氛围就是重要的原因。对此,教师可采用课堂集中阅读法来解决。每学期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或上名著导读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阅读一本名著,教师也同读,以便时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并随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师生同读,也有助于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沉浸于名著阅读之中,。阅读前,教师可根据名著篇幅的长短确定阅读的时间,规定好每节课学生要完成的阅读量,使学生养成每天读完固定页数的习惯;阅读中,指导养成随时积累、随时评点、随时质疑的习惯;阅读后,指导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评点,通过师生交流让阅读进一步深入。

在师生同读的浓浓氛围中,在交流、碰撞中,学生真正得到了名著作品的浇灌,名著阅读的花就会越开越艳。

(四)利用假期阅读法

名著阅读要落到实处,还得有时间保证。时间从哪里来?除了课堂时间外,假期(星期六、星期天、寒假、暑假等)也是学生阅读名著的好时机。如果能合理利用,就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可根据假期的长短,布置学生阅读篇幅适宜、可读性较强、易于理解的名篇,让学生在假期有计划的阅读。假期前教师可先介绍书的内容,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告诉学生假期后将开展活动检测阅读的情况,督促学生阅读;假期中,让学生有计划、科学地阅读,作好读书笔记,记好心得体会;假期后,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检测、反馈阅读的效果,让假期阅读落到实处。

假期里,仍不忘引导学生读书,在时时处处与名著的相伴中,名著阅读就根深叶茂了。

(五)图片展示阅读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而由于时代背景差异或民族文化差异,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一时会难以钻进去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去读。如:出示《香菱学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图片的描述,并展开联想,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个故事的呢?这个人物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还讲了哪些人物的故事?

再出示《水浒传》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插图:这个人物是谁?绰号是什么?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后,趁热打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这本书。

(六)利用"成语俗语"阅读法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人什么故事,才形成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学生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七)原著与解读课本结合阅读法

很多学生都喜欢阅读原著,刚开始阅读兴趣很高,可是看到中途就觉得厌烦了,不愿意再看了。原因是看不懂,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怎样欣赏文学作品,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那么在解读课本的过程中,学生可选择精读、略读、浏览来学会欣赏,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尽管现在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但是名著的功能是其他一般的文学作品不能完全取代的。中学生阅读名著,对其增加文化底蕴,从根本上提高素质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