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王曦姜欢

王曦姜欢(哈尔滨医科大学团委,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近年来,我院在实践中笃行精进,开拓创新,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并结合团队工作经验对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未来的宏图展望。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实施方针;展望

1关于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认识

1.1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性质及特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近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表明党对校园文化的重视。首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校园文化?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与自然的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则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而校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广义上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狭义上仅指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知识和能力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校园文化从其内部结构来分析,可以总结为三个特征。(1)要有强烈的民族性。(2)要有广博的兼容性。(3)要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性。

1.2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1)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校园文化能够创造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环境,又对生活其中的每个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作为校文化内核的校园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是学校凝聚力、向心力所在,具有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具有把师生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到正确方向上的导向功能。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自我教育功能。(2)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及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面对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弱点,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努力营造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各类高品位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空间,以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发掘学生潜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成熟,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和谐发展。(3)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持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深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校园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谋求达成平衡和协调,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及性格的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2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方针

2.1紧抓校园环境建设,把握核心方向。(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造健康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3)约束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努力培养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4)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2.2落实学生党建工作,提高思想觉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通过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把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要求落到实处,坚持以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学生反映好为目标,以“党员先锋岗”为载体,落实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阶级基础,保持党员先进性,把制度转化为经常之举和制度规范,把基层院党组织建设成贯彻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战斗集体。

2.3健全学习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管理。(1)建立严格的纪检制度。有规矩自成方圆。就学生们的出勤率实行抽查,以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与质量。(2)建立学习信息反馈制度,为教学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3)积极开展与学习有关的各项活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达到乐学、勤学、会学的目的。(4)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开展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以及各类优秀学生的评选活动,激励广大学生寻找差距,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2.4建立校园良好学风,培养学术人才。学风建设是院系年级工作的灵魂,院系应将其作为我的重点重视工作。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和生动活泼、健康上进的良好风气,努力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促进同学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同学们用思维把握时代的脉搏,用智慧搏击科技的浪尖,他们怀抱着对知识与真相最崇高的尊重,在未知的乾坤中勇敢的探索。

3关于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未来展望

3.1紧抓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工程,促进学院蓬勃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民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2笃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精神,坚持理念优化创新。要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树立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校园文化传递融为一体。彻底摒弃“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创新思维平台,引导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启发创造,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多种实践活动,展示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3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新突破,传递信息快捷健康。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但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正成为学校德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如何突破,就要加强研究,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