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黄超虎陆文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黄超虎陆文锋

黄超虎陆文锋

黄超虎陆文锋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阅读教学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1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分析1.1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清。阅读理解习题在形式和内容上与课文极其相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清,他们往往只关注对教材和参考书中课文的讲解,但实际上流水式的讲解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学生对课本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清,是阅读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导致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脱离了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去理解课文,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内容相背离。

1.2阅读教学观念落后。不论是课本中的文本事例还是语文考试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试题在出题主旨上都是希望读者能通过细心的揣摩和品味,达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产生共鸣。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和作品心灵交流的过程,读者与作者以作品为纽带,产生灵魂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读者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大环境和背景,去感受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和事物,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人生思考,聆听作者对人事的感悟和告诫,感悟文章的真义,使灵魂得到洗礼。

有的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的主动权,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观显然与时代不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符。这种将学生与文本对立的二元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旁观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1.3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阅读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是受客观教学条件限制产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文学形式见之于客观实际生活上的载体,作者所作的文章都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事实来源,也只有社会阅历丰富,经历多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听课,以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学生远离社会实际活动,缺乏对生活的理解、积累和感悟。因此,将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课堂范围内的教学方法,无疑会导致学生“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1.4学生文学素养较低,阅读积淀不足。有数据显示,当今中学生中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学生寥寥无几。由此可见,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积淀,阅读理解的底子没打好,面对阅读试题时势必会摸不着头脑。

2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求2.1更新老师教学理念,树立新课标下教学新思路。教学老师要充分研究本地教学,根据教材理念和要求,预估学生课题难题,鼓励学生课堂预习和加强课题引导工作。鼓励学生跳出书本,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身边小事的“阅读”,起到既有利于加深初中学生对文章美的鉴赏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同时,鼓励课堂提问,让课题成为学生思想交流的平台。老师应摒弃传统课堂填鸭式教育和“以讲为主,阅读为辅”的教学理念,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和根据课题氛围和进程,做出阅读性互动效果。

2.2教师应充分理解阅读教学的内涵和要求,扩充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并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迁移。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引入到对课文阅读的理解,达到强化内引;还可以引导将阅读教学中所感悟到人生真谛和真理、教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延伸。

2.3注重课堂生成。生成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显现着生命的律动。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适时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整合教学中诸多因素,灵活组织教学,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兼顾学生和教学的互动,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应追求生成性教学,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3鼓励个性化阅读,倡导自主探究3.1加强反思修养。教师要追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不断加强反思修养,做到生命与反思相伴相随,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反思的过程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修正的过程,教师通过写反思日记,与同行切磋等方式,促使自身成长,促使教学有效并趋向高效。

3.2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积累阅读常识,提高文学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处于引导地位,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并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思维的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堂外,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讲解阅读的好处,并用实际来证明,保证学生基本的阅读量和文学素养的积累,为学生阅读理解习题解题技巧和方法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应充分理解阅读教学的内涵和要求,扩充阅读教学的内容;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多种教学方式齐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拓宽教学范围和教材范围;以及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积累阅读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1岳二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47~532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6):64~773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7):36~414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04):84~79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第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