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景观深化设计的生态理念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滨河景观深化设计的生态理念实践

徐升

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宁东新城位于全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随着滨河景观深化设计的生态理念逐步与实践相结合,新城建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景观设计;深化设计;生态理念

一、工程概况:

1.1区位背景

宁东新城核心区景观工程位于宁东新城核心区内,沿海南线以北,金海路以南,腾飞路以东,东港南路以西。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305774平方米,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铺地工程,景观小品设置,电气、照明工程、绿化工程。

宁东新城位于全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市”和“美丽中国”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城建设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生态理念的逐步完善成熟,他将从长期的“保护生态、奉献全市”的角度向“生态传承、生产提速、生活提档”的转型发展。宁东新城地处宁海县东部,跨力洋、茶院两乡镇,属于海积平原,北部和西部为丘陵山地。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主要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东南风。

1.2基地特征

(1)基地现状以田地和滩涂为主,没有现状设施,地势较为平坦;

(2)基地位于毛屿港水库近海区域,土壤呈现盐碱化特征;

(3)现状植被以碱茅、白茅、芦苇等湿生植物为主,不仅会成片分布,而且小群落分布于其他较大的群落中。外貌呈灰绿色,结构简单;

(4)基地内毛屿港水库具有蓄洪防涝功能,雍水要求不超过0.1m;

二、前期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亮点

2.1生态理念亮点

(1)海陆交融的地域文化融入景观

(2)绿道与蓝道两种游览体验的建立

(3)湿地景观和滨水生态系统的建立

(4)丰富多样的游憩活动空间设计

2.2深化设计中生态理念的重点体现

(1)更加系统合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交通组织

前方案当中的园路等级较为单一,需要考虑消防、养护、防汛车辆通行的规范要求及滨水自行车道和休闲漫步道的设计;

有滨水场地被水系分割为大小不同的三个部分,园路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块之间的交通联系,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有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毫不突兀;

(2)更加适宜地理环境的场地竖向雨洪管理体系设计

本次深化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毛屿港水库旱季和汛期不同的水位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场地竖向深化设计,充分考虑不同水位变化下的景观效果和场地滞洪排涝功能。

(3)体现生态自然的景观植栽设计

在前期方案基础上充分考虑场地土壤盐碱化的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植物深化设计,结合场地竖向变化对雨水花园、滞洪湿地进行详细设计,构建完善的海绵城市植物配置体系。

(4)生态、美观、实用的工程物料设计

在场地水位变化较大而且较为频繁的前提下,深化设计在考虑景观感官体验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工程物料的生态透水性和耐水性。

(5)更加完善、美观、原生态的配套设施设计

90公顷的滨水休闲空间在满足休闲活动需求的同时设置完善和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配套服务设施。具体深化需要考虑使用人群的活动半径和景观效果。

三、总体深化设计

3.1总平面布置图

3.2空间架构分析

宁东新城的景观设计提出了“一岛、三川、四屿”的总体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次设计深化的基地“一岛核心启动区”,分别由北岸“科技舞台”,东岸“滨湖天地”,以及西岸“洲岛花园”三大板块组成。北岸“科技舞台”以地标建筑树立整区的视觉焦点,并结合前后城市广场,形成中心主要视觉轴线,提供毛屿港大水面开阔视野。同时,北岸地标建筑,水舞台与东岸海浪花园,三点一线,形成视线对望关系。东岸“滨湖天地”的主要园道分上下两层,串联起“海浪花园”,“芦苇栈道”和“市民活动公园”三大特色分区。西岸主园道则从入口直接引导至大型双层眺景景观桥,向北顺接“湿地艺术花园”。

3.3道路交通分析

(1)将园路分为:主园路(5M)、次园路(3M)、漫步道(1.5M)三个等级,在丰富场地游憩活动体验、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的同时满足防汛和消防车辆通行的设计规范要求。

(2)将园区内部道路与外围市政道路人行道进行连接,通过构建连续的绿道网络使园区内三个不同的区域之间建立交通联系。环状园路体系可以串联全园的不同区域,使游客能够更便捷的到达各景点。

(3)通过在园区内设置连续的自行车观光线构建滨水“绿道”和在不同区块设置游船码头建立水上游览动线形成“蓝道”两种方式增加地块之间的互动,为游客提供多元活动体验。

3.4总体竖向设计

通过塑造地形营造生态地面景观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场地滞洪防涝的功能:

(1)营造功能与生态形象兼具的绿地景观,通过退堤将堤岸与城市道路结合,增加河道亲水景观空间。

(2)利用微地形营造起伏变化塑造地景,通过局部挖填来平衡地面高程,形成下凹式雨水花园,构建具有雨洪调蓄功能的城市绿色海绵。

3.5雨洪控制分析

(1)按毛屿港库区滞洪场地平均高程为1.9m控制,满足雍水不超过0.1m的要求。

(2)本次深化设计通过地形塑造来控制不同水位变化下的景观效果。是场地具备滞洪和景观双重功能。

3.6生态专项设计

3.6.1水岸生态设计

水岸生态的设计应确保水岸的安全性、生态性和多样性,以及塑造疏密有致、节奏感强的水岸。根据受冲刷大小和水岸周边人为活动强弱确定水岸类型。

自然护岸: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河段,以河漫滩修复为主,呈现自然状况,形成自然草坡+湿地的生态格局

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处理,在确保岸边的安全性的同时,增强堤岸生态功能,可采用堆石、树桩等措施

硬质护岸:在人为活动密集的区域,采用本地材料,形成硬质护岸,实现承重性能和耐冲刷能力良好的堤岸

堤岸建设步骤:见图

3.6.2海绵城市低影响力开发策略(LID技术)

雨水湿地:

·最大限度地去掉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质,其对SS、BOD5、COD5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处理效果主要是由于水生植物对雨水中的SS有截留作用,在植物根系周围,较远处以及更远处则会不同程度地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环境,有效地去除雨水中的BOD5和COD5。

·雨水湿地形成下凹式绿地可以针对本项目水位变化较为频繁的特点有效调蓄雨洪变化。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将底部覆以土壤并种植污染物吸附性高的植物,利用自然生态反应沉降、稀释或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保护水质。

·下凹式雨水花园体现自然景观风貌的同时具有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水、补水的作用。

雨水湿地详细设计:

雨水湿地设计步骤

雨水湿地设计剖面

雨水湿地工作过程

不同时期的水位变化

施工与建设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准备包括汇水区域建设相应的设施(道路、雨水管等土建工程及街景公园等景观建设;建设阶段包括湿地地形塑造及底部进行防渗生态处理;安装湿地出入口等部位的控制装置;汇水区域实施临时性的冲刷侵蚀控制;种植湿地区域植物;湿地成熟后移除临时性保护装置等。

3.7植物深化设计

项目地标高绝大部分在20年洪水位(4.3)之下,且离海较近,导致土壤与水系中都有一定的含盐量,所以除了通过堆坡相对降低地下水位外,植被的选择首要考虑的是耐水湿、耐盐碱的乡土植物;

除乡土植物外,考虑景观需要,也栽植一些不耐盐碱的植物,营造富于季相色彩变化、烘托设计主题的植物景观。在技术上采取点和面相结合的方式更换种植土,所谓点就是对单株的乔灌木按照土球大小更换种植土;面即是对350MM内的表层土全部更换种植土,栽植地被或矮灌木;

鉴于树木可选品种较少且存活不容易,所以通过种植丰富的地被和湿地植物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并引入自然野趣的缀花草地,通过播种的方式来营造具有较低维护成本又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植形式。

从水边到陆地,植被系统基本上按照湿地植被、疏林草地、密林等有规律地布局。面向水边视线尽量开敞、通透。周边采用密林作为背景隔离,当然局部流出视线通廊。

湿地植被区:标高在1.0以下的淹水区域及标高在1.0-1.5的岸边区域,由睡莲/千屈菜/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以及细叶芒、狼尾草等耐水湿的耐盐碱植物,组成一个从水面到岸坡的湿地植物景观,主要观赏期在春、夏和秋;

疏林草地区:由大面积的草坪/缀花草地/观赏草类+枫杨/朴树/丛生河桦等构成相对疏朗、开放的空间,观赏效果一年四季。组成疏林的乔木为耐水湿的品种;

生态密林区:尽可能的远离水岸边,由香樟/大叶女贞/乌桕/黄连木等常绿和落叶植物形成的混交林来构成背景密林,主观秋色,具有隔离、缓冲的作用。

3.8服务设施设计

增加管理用房、标识系统、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设施。建议商业建筑、管理用房、公厕等采用统一建筑外形,使园区更具艺术感。公园服务设施以结合用地功能及服务半径合理布置。

服务类

信息服务应布置在面向主要游客的海陆之窗区的东岸湖滨天地及北部半岛的科技舞台区。公厕需要以5分钟步行距离的服务半径做布置。

商业休闲类

主要的商业用地及活动场地相结合,主要布置在东侧开发地块,作为重要的临水商业空间;北侧的科技馆也提供部分的商业配套,提供游餐饮的需求。

停车场

与绿地主要出入口结合布置;核心区鼓励绿色交通,对绿地内的停车位数量做一定的控制。停车可适当利用和结合周边城市地块内部的地面及地下停车设施。

3.9夜景照明设计

本次照明设计以生态型光环境营造为设计原则,强调绿色光源和智能化控制打造更具有创新性的灯具造型。

重点打亮东侧和中区的公共建筑、户外活动广场、水幕电影区等市民重点活动区域,在夜间形成重要的视觉焦点。并将灯光设置延伸至东、中两区的亲水码头和水上表演舞台,形成集中的夜间活动轴线,是未来重要节假日和庆典施放烟火、跨年的重要活动地点。

考虑到洪水淹没对灯具的影响,本次深化设计避免地埋灯的使用,多采用高杆灯及经过防水处理特殊定制的草坪灯和地埋灯。

四、分区深化设计

4.1科技舞台

科技舞台的景观设计语汇源自于对海洋与陆地交汇概念的演化。

以场地文化脉络、现代的开发空间,衬托主要视觉焦点的科技文化地标建筑,同时结合通过声、光、电及雾喷结合的公共广场。周边以雕塑化的大面积观赏草坪来强化门户形象,兼具生态绿地功能,道路及延伸至水面且风情各异的景观花园,犹如波浪与岩石的碰撞一般,兼具细致的质感与场地特色,又同时成为为市民提同供多样活动的舞台。

4.2湖滨田地

以海浪概念打造活泼的滨水商业空间,主要有三个分区,分别为海浪花园、芦苇栈道区和市民活动公园

海浪花园主要的设计灵感来自不同的“浪”的形态,有狂潮的大浪所衍生的波浪型观景平台,也有如层层涌动浪花的形成蜿蜒、具有韵律感的线条所组成阶梯式的花卉地景。创造活泼、个性鲜明的公园次入口形象,就如同一首浪涛声组合的海洋交响曲。

芦苇栈道设计是展现海浪与陆地经过长时间碰撞后,所形成凹凸变化的地貌景色。卵石、浅塘,加上海岸湿地常见的芦苇,在热闹的城市核心中,给予另一种的安静、悠闲的氛围,就如热闹舞会中的慢曲,让游客放慢脚步、放松心情。

市民活动公园位于东侧公园最南端,紧邻沿海南线和东边的新城商务中心(政府办事中心),是从商务中心来的游客第一到达的地方。设计元素是延续芦苇栈道的凹凸地形变化,并进一步演变为开敞的活动绿地,几何起伏的地形,和让市民停留、野餐的休闲的绿色缓坡,低洼的地形同时也是重要的滞洪空间。

4.3洲岛花园

洲岛花园的设计源自于海面上随着潮汐一样摇曳与飘荡的水草,优美的曲线与出挑的景观平台及高低起伏的散步道,串接成优美的旋律。洲岛花园利用丰富的地形变化,结合雨洪的变化,形成一连串洲与岛的变化。一个个洲岛犹如漂浮在海面上被赋予不同的功能的船,为周边地块开发及居民提供自然的、随季节变化的丰富滨水活动空间。

结束语:

宁东新城将生态理念与城市深化设计相结合,从长期的“保护生态、奉献全市”的角度向“生态传承、生产提速、生活提档”的转型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地质情况及生态设计理念的需求,在满足城市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不再禁锢于钢筋水泥的城市形象,将生态城市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不仅仅是改善了城市环境,更从防洪排涝及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完美演绎了“园林城市”的含义。通过生态水岸、雨水花园及植被选择等多方面手段用生态手法解决了水泥森林的诸多弊端又提高了景观效果。通过科技舞台、湖滨田地、洲岛花园三个区的深化设计,通过展现自然景观的千变万化之美,互有不同却又互相呼应。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让旅游业为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优美的景观,便利合理的基础设施不仅给人带来身心上的愉悦,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在抗洪涝灾害上,生态理念的深化设计不仅美观,植物在抗洪排涝、净化水质等中的优势也是工业化的机械所无法比拟的。生态理念与滨河景观深化设计的结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大胆的新思路,指的我们去继续探索、研究。

【1】王良增.山东烟台仉村河滨河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9):691-695.

【2】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2

【3】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北京:华中建筑,1998

【4】黄希为.生态服务设计在城市滨河景观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徐升1983.11,男,山东潍坊人,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景观二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