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也时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非遗也时尚

杨伶

杨伶

(东莞群众艺术馆广东东莞523000)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摘要:不少人说非遗是历史的东西、是历史的遗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历史与过去、就是陈旧与保存。但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而鲜活的,正因为具有鲜活的特征,可以说它在当今社会依然是时尚的。本论文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其相关的保护、传承等体现了非遗依然是社会的时尚,从而说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遗时尚

一、非物质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持有这样一个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资源,是历史性的东西,是古老的文化遗存,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到现在已经过时了,没有吸引力。其实,这个观念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及它内在闪耀着的时尚性与现代性。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的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了。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所呈现出的是各种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由于非物质文化是各种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活态性与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它能因应时代的变迁得以存活,也因应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因为汇集了每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更吸引了当代大众的、时尚的文化观念,成为当时最鲜活、最能吸引普罗大众的文化形式。因此,每个时代的各种时尚元素便容易与之相结合。如广东人最喜爱的粤剧,就是在弋阳腔、昆山腔的基础上,由“外江班”传入广东,后来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受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为基本唱调。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用广州方言演唱。其整个发展的历史,都是不断吸收和消化时尚的东西,才发展成为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成为粤人最喜爱,影响最大的剧种。

二、非遗与时尚

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就是在珠江三角洲民间“拜七姐”的风俗基础上挖掘出来的。七夕风情文化节本身源自七夕供案的摆设,是农村女子赛巧的节日风俗之一。它的制作长达一年的手工艺品便在七月初六晚上演“供案大比拼”,各家姑娘通过供案成品展示自己的技艺水平,并以此机会拜祭“七姐”,相互赛巧,据闻制作出色的姑娘,更容易获美好姻缘。

七夕供案的节俗历史悠久,民国年间东莞民俗学家、篆刻家邓尔雅《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有记载东莞家乡风俗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清末探花陈伯陶主编的《东莞县志》也有记载:“七月七曝衣、书。其夜,女儿夜穿针、结彩,为乞巧会”。可见,七夕供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过去是社会的时尚活动,是女子寻求美好姻缘的好机会。文化部门抓住这个民间风俗,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连续举办了四届七夕文化风情节,多次举办省级的“七夕贡案”比赛,充分挖掘七夕的文化内涵、展示七夕文化的风情、体验各地七夕民俗,丰富传统文化、保护民风民俗、展示丰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传承记忆、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今年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37个代表队,携52件民间手工艺精品参加全国七夕女红手工艺大赛,近200名民间艺术家参与。使得一个地方的民俗赛事得以上升为国家级的文化盛会,并被纳入到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的系列活动范畴之中。曾经古老的农村风俗展现了鲜活的时代性,从农村竞技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这便是非遗时尚化的升级。

其实,当今“拜七姐”摆“七夕贡案”,如果在形式或内容上,都是融入了当代许多时尚的元素。如在过去是反映以男耕女织了为主要内容的七夕贡案,如今也着力于新农村新时代的变化,把当今新农村的变化反映在七夕贡案上。再如实物以开心果壳制腊梅,洋蒜衣作莲花,以鸡蛋壳制灯,以冬瓜瓜仁镶龙柱,以染色灯心作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保持了传统技艺的精巧和古补,还加入声光电等时尚的技术,不断丰富乞巧节的形式内涵,尽显民间乞巧之美。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尚的密切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尚的体现,许多时尚的元素又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一些工艺品,亦可融入时尚的文化元素,让年轻人更容易接收,使得非遗项目更具时代性,更适合现代的城市节奏。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创新和文化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人类的创造,其重要的作用在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及满足人类精神的需求。我们在不断寻求多种保护方法,以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和满足每一辈人的价值取向,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又是非遗的创新及自我超越。

非遗的传承趋于年轻化、时尚化、科学化,当然不排除一些濒临失传的情况,只是我们应该看到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与魅力,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加入保护甚至传承的行列中去。我们尊重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取其精华,融入我们新一代保护者、传承人的智慧,我们不是要破坏原来的文化,而其把原来的文化与时尚结合,更好地进行传承,这将是非遗活态流传的重要途径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主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大量的和谐思想及行为规范,社会的风尚、思想观念等点点滴滴都能从中体现,汲取其中有益的东西并将之发扬光大,是代代人都需要肩负起的责任,但由于其时尚性、文化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必然有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非遗是古老的,也是历史的,但同时是时尚的、现代的,以时尚融入非遗的方式改变社会公众对非遗的原始认识,让非遗展示其独特的时尚魅力,将必然引起他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2]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http://www.lunwenda.com,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