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多排螺旋CT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庄炜钊陈汉威余梦菊

庄炜钊陈汉威余梦菊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放射科广州番禺511400)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MSCT诊断回盲部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患者的CT、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回盲部病变中,肿瘤性病变20例,其中恶性肿瘤16例,CT表现为回盲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或囊实性肿块,肠管壁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并多发淋巴结;良性肿瘤4例,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感染性病变28例,CT表现为肠管壁水肿、增厚,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部分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并见小淋巴结。1例为回肠末端异物合并肠套叠。结论多排螺旋CT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螺旋CT回盲部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032-02

回盲部是由回肠末段、盲肠、阑尾及其系膜、血管、淋巴结、神经等组成,是肠管的炎症(如周围炎、憩室炎等)、肿瘤、套叠等疾病的好发部位。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且特殊,病种多样,临床表现不典型,故对此部位病变的定性诊断较为困难。多排螺旋CT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及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结合多方位后处理重建,可对病变的显示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本文搜集我院49例回盲部病变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结合手术病理结果,探讨多排螺旋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9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患者49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12-67岁,平均年龄5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下腹痛、腹胀、便血、发热等。临床拟诊阑尾炎19例,腹部包块8例,肠梗阻7例,其它为腹痛或便血查因入院。

2.扫描方法

检查方法采用TOSHIBAAQUILION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平扫,增强检查使用智能触发技术,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三期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10mm,对于兴趣区域采用薄层扫描(层厚2mm、层间距2mm)。造影剂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碘海醇(300mqI/m1),剂量1.5ml/kg,注射速率3-4ml/s。最后将数据传至VITREA后处理工作站,对感兴趣区行冠位及矢状位多层面重建(MPR),层厚、层间距2或3mm,选用软组织窗,以利于回盲部病变及其周围结构的显示。

3.判断标准

肠管增厚以大于6mm为标准,淋巴结增大定义为淋巴结短轴大于或等于6mm[1]。

4.结果

49例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盲肠、升结肠癌(见图1)表现为管壁不均匀增厚,伴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及肿大淋巴结,其中有9例患者并发不全性肠梗阻,5例伴发肠套叠(回结肠型);2例为回肠远段淋巴瘤(见图2),表现为管壁较均匀增厚,管腔狭窄不明显,增强扫描呈明显较均匀强化,肿块向下生长侵犯膀胱顶壁;2例为阑尾粘液囊肿(见图3),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囊性肿块,壁薄而均匀,囊壁增强后呈轻度强化,伴或不伴孤线状钙化,病变周边肠系膜脂肪清晰;2例为阑尾粘液囊腺瘤,1例为阑尾粘液囊腺癌合并脓肿(见图4)。其余28例均为感染性病变,其中14例为阑尾炎伴或不伴穿孔、肠周及腹腔脓肿形成(见图5);3例回肠远端结核(见图6),表现为回肠远端及回盲部管壁环形增厚,呈串珠样改变,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6例为结肠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管腔轻度增厚,呈分层样改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局部管腔轻度狭窄伴管周少量渗出及多发小淋巴结;5例为单纯肠套叠及肠扭转,伴管壁轻度水肿,肠周少许渗出。1例为回肠末端异物合并肠套叠。

图1:盲肠癌:CT表现为盲肠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肿块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2:回肠远端淋巴瘤:CT表现为回肠末端管壁明显增厚,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肿块向下生长侵犯膀胱顶。图3:阑尾粘液囊肿:CT表现为阑尾区一椭圆形囊性病变,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囊壁呈明显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图4:阑尾粘液囊腺癌合并周围脓肿:CT表现为回盲部不规则囊实性软组织肿块,并见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腔形成。图5:阑尾穿孔并腹腔脓肿形成:CT表现为右下腹部及盆腔内多发脓肿,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病灶范围较大,阑尾显示欠清。图6:回肠远端结核:CT表现为回肠远端管壁呈串珠样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肠周脂肪间隙尚清晰。

5讨论

回盲部解剖结构较复杂,多种疾病均可累及该部位,本组资料49组病例中包括有9类病种,囊括了炎症、肿瘤、结核及异物等多种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颇为相似,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随着多排螺旋CT检查方法和后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其在回盲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2]。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不断强大,特别是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可清楚显示回盲部解剖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特别是直观地显示阑尾腔内的粪石影,对病变的准确定位及定性提供更多影像信息。

多排螺旋CT对回盲部疾病的诊断主要是结合病变累及肠壁的范围、管壁增厚程度、强化模式、肠旁脂肪影和淋巴结种大的情况等综合判断[3]。本组资料中肿瘤性病变20例,主要发生于盲结肠及阑尾,肿块一般体积较大,肠腔多呈偏心性狭窄,肠管壁环形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周围脂肪或肠系膜淋巴结多伴有肿大,淋巴结短轴直径多在5-10mm之间。此外,盲肠癌常常合并肠套叠,本组资料中盲结肠癌有5例合并肠套叠,分析原因可能与肠肿瘤导致肠管蠕动缓慢或痉挛异常收缩有关。

本组资料中良性病变33例,其中感染性病变28例(占85%),临床均以右下腹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有发热就诊,其中有7例患者表现为腹膜炎症状。SCT表现为回盲部肠管壁肿胀、增厚,病变累及的肠管范围较长,与正常肠管壁分界不清,管周脂肪间隙模糊,可见条纹征,肠周可见小淋巴结,部分淋巴结轻度肿大(短轴大于6mm),肠壁的炎性增厚主要由于肠壁的水肿有关,增强扫描肠壁呈现分层样改变或称为“双晕征”[4],此点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重要标志。另外4例为阑尾粘液囊肿及粘液囊腺瘤,两者在SCT表现上较为相似,阑尾粘液囊肿是一种潴留囊肿,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囊壁一般无强化。而阑尾粘液囊腺瘤多表现为回盲部的囊性病灶,呈类圆形或长管状,囊壁相对粘液囊肿厚薄不均,部分可见钙化,部分囊内可见有分隔及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呈明显强化,两者在SCT上鉴别较困难时需要结合病理。

阑尾病变为回盲部病变的一种常见病种,通过SCT及MPR后处理重建,阑尾可清晰显示,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回盲部肠管相互粘连聚集、阑尾病变累及范围较广以及阑尾被包裹时,往往不易辨认。本组资料阑尾病变有19例,其中18例病变(占95%)CT均可准确定位,另一例为阑尾粘液腺癌合并脓肿误诊为阑尾炎穿孔并腹腔脓肿形成,SCT表现为回盲部多发大小不等脓腔形成,脓肿壁厚薄不均匀,并伴有不均匀钙化,周围肠系膜周间隙模糊并多发小至轻度肿大淋巴结,病变累及右侧腰大肌及邻近后腹壁,由于该病灶范围较大,累及范围较广,此时阑尾往往很难显示。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及其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对回盲部病变做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可直观显示病变影像特点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有助于提高该部位的诊断水平,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ChenCY,HsuJS,WuDC,eta1.Gastriccancer:preoperativelocalstagingwith3Dmulti-detectorrowCT-correlationwithsurgicalandhistopathologicresults.Radiology,2007,242:472-482.

[2]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08.

[3]沈敏,曾蒙苏,康建平,等.多排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017-1020.

[4]PuryskoAS,RemerEM,FilhoHM,eta1.Beyondappendicitis:commonanduncommongastrointestinalcausesofrightlowerquadrantabdominalpainatmultidetectorCT.Radiographics,2011,31:927-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