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陶宗明

(宣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安徽宣城242000)

【摘要】目的:对急诊急救中初级创伤救治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取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的急诊急救创伤病例196例,利用常规救治方法的98例划入对照组,采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的98例纳入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初级评估耗时、颈椎固定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初级评估耗时,观察组采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评估时间(3.86±1.24)分,少于对照组(10.26±3.45)分。对比颈椎固定情况,观察组颈椎固定97例,固定率为98.98%(97/98),对照组颈椎固定73例,固定率为74.79%(73/98)。对两组初级评估耗时、颈椎固定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急救中,初级创伤救治模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关键词】急诊急救;初级创伤救治;应用

初级床上救治模式作为当前医学领域中的重要项目,其又被称之为PTC,早期用于急救医师培训中,经过发展逐渐覆盖其他专业如骨科、胸外科以及普通外科中,是提高医师与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本次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医院急诊科2014年4月~9月医院收治的196急诊急救创伤病例。对照组98例,男59例,女39例,年龄3~54岁,平均(28.3±3.4)岁,98例中有9例小儿与11例孕妇,所有病例中四肢外伤、面颈部外伤、头外伤、腹部外伤、胸部外伤各26例、20例、19例、17例、16例。观察组98例,男54例,女44例,年龄4~57岁,平均(31.3±2.6)岁,其中有6例小儿与12例孕妇,所有病例中四肢外伤、面颈部外伤、头外伤、腹部外伤、胸部外伤各28例、24例、18例、16例、13例。两组患者均因锐器损伤、坠落伤、殴斗事件、挤压伤以及交通事故伤为被送入急救室。基本资料上,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

观察组利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初级评估实施过程主要按照优先次序做好分针排序工作,排序顺序以A、B、C、D、E为主,具体表现为:①气道A(airway)问题处理,要求做好口腔清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鼻咽通气管或口咽通气管的放置,并做好其他保护颈椎措施;②呼吸B(breathing)问题处理,如胸腔穿刺、气胸减压、人工通气或氧气吸入等;③循环C(circulation)问题处理,可通过交叉配血试验、止血以及静脉通路输液等,做好循环问题处理工作;④神经损伤D(diability)问题处理,要求采用对症处理措施,如营养神经、促醒或降低颅内压等方式;⑤低体温E(exposure)问题处理,可通过输入加温液体以及其他保暖措施,使低体温得以控制[1]。

次级评估,其内容以四肢、骨盆、腹部、胸部、神经系统、颈部、头面、肛门与脊柱为主,在此基础上采取固定保护颈椎、包扎、止血等措施。对于小儿床上处理,应注意其在心理、生理与剖等各方面都区别于成人,要求做到针对性处理。而孕妇创伤处理,应保证母亲与胎儿的复苏应同时开展,且在体位上以左侧倾斜为主,可避免腔静脉、主动脉受压[2]。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初级评估耗时、颈椎固定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录入WPSxls数据表中,由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以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初级评估耗时,观察组采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评估时间(3.86±1.24)分,少于对照组(10.26±3.45)分。对比颈椎固定情况,观察组颈椎固定97例,固定率为98.98%(97/98),对照组颈椎固定73例,固定率为74.79%(73/98)。对两组初级评估耗时、颈椎固定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实施要点

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区别于常规救治方式,强调利用A、B、C、D、E五个方面完成评估、治疗过程,保证最短时间内全面了解伤者情况。具体实施中,该模式的要点主要为:①气道(A)处理;②呼吸(B)处理;③循环(C)处理;④神经损伤(D)处理;⑤低体温(E)处理。整个评估过程在2~5min便可完成,全面检查伤者所有损伤情况。此外,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实施中,也强调将颈椎保护问题纳入其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解决传统急诊治疗中完全依托于辅助检查的问题,能够为患者救治正确更多时间[3]。

3.2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患者采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其初级评估时间相比对照组少于许多,同时,比较颈椎固定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应用下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实际开展救治中,人员需对急诊急救患者损伤情况有所了解,掌握关于初级创伤救治模式的应用要点,在此基础上做好评估与救治工作,充分发挥初级创伤救治模式的应用优势,以此使急诊急救效果达到最佳,为患者救治争取更多时间,促进抢救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急诊急救中初级创伤救治模式的引入,不仅可缩短损伤情况评估时间,也能够提升颈椎固定率,同时对于医护人员的急诊急救临床思维也起到一定的拓宽作用,可在实践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葛波涌,刘郑和,王玉波,周鹿安,杨颖,王明太.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4,09:23-25.

[2]盖群,朱秀丽,位兰玲,苗蕾.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4,22:107-108.

[3]苌海华,李超乾,王威,廖园莉,黄锟.初级创伤救治体系在急诊科院前急救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08:1378-1379.

作者简介:陶宗明,男,1983.12,33岁,大学本科,急诊科,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