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辨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无友不如己者辨析

赵地梅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成都610100

摘要:《论语?学而篇》中“无友不如己者”,历来产生分歧,有三种解释,笔者认为产生分歧的原因有二:一为对“无”和“如”字的解释影响语句的理解;二为从语境上分析,断句的不同,释义大不同。本文结合孔子宣扬的思想和从《论语》原典出发考察,认为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不如自己,孔子言“三人行,必有吾师”“敏而好学,不耻下文”,才能互相增益,共同进步。

关键词: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原因

一、历代对“无忧不如己者”的理解

《论语》中《学而篇》和《子罕篇》皆记载“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子罕篇》,“无”作“毋”,历来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解释颇有争议。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二是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三是没有哪个朋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

二、历代对“无忧不如己者”产生分歧的原因

(一)对‘無’和‘如’的理解

1.‘無’释为同‘毋’讲,‘如’释为‘比得上’的情况

宋代朱熹释“無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無益而有损”,认为与不如自己交往的没有好处反而对自己有损害。皇侃在《论语义疏》中云“凡结交取友,必令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有不如己则己有日损,故云無友不如己者。”康有为从版本学的角度把“无友不如己者”的‘无’从宋刊九经本作‘毋’,从《仪礼?公食大夫礼》郑注中的观点,“古文‘毋’皆作‘無’”,推测鲁《论》今文作‘毋’,故从此观点,认为‘无友不如己者’应为‘毋友不如己者’,‘毋’有不要,禁止的意思,故认为“人视所习,莫严于师,莫亲于友。其居游皆胜己者,不期益而益矣,其居游皆不如己者,不期损而损矣,故夹辅之人当须胜己。”

杨伯峻《论语译注》、赵杏根《论语通译》中也持此观点。此外,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的观点是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和胜己者交朋友,子夏深得孔子择友的真传,而子贡偏离了孔子的教导。故《说苑?杂言》言:“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如己者”。

2.‘無’释为同‘毋’讲,‘如’作‘类似,像’意的情况

‘無’同‘毋’,禁止义,把‘如’字理解为‘类似,像’。我们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别人长处学习。《四书辨疑》言“如’字不可作‘胜’字说。如,似也。”‘《南北广韵中原韵略》:“‘如’又训‘均’。不如己、如己、胜己凡三等。不如己者,下于己者也。如己者,与己相似,均齐者也。胜己者,上于己者也。如己者德同道合,自然相友。”钱逊认为孔子本意是劝诫弟子要不结交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作朋友,“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季羡林认为“‘无友不如己者’,句中的‘如’有两个意思,一是‘如同’,而是‘赶得上’。我取前者。”

3.‘無’释为‘没有’,‘如’作‘比得上’意的情况

南怀瑾认为“无友不如己者”的‘无’不应该作动词的‘无’解,应该理解为‘没有’的意思,“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从而否定“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的观点。《论语汇校集释》言:“没有哪个朋友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無友不如己,非拒之也,不恃之以辅吾仁也。不如己,则只能赞我之善,不能摘己微细之失。”此外,鲁迅在《杂忆》中批判那些不和不如己的人交朋友的人,认为‘这样的势利眼,现在的世界上还多得很。’”

(二)上下语意理解

南怀瑾从文本上下语句出发,认为“‘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上一句讲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孔子话外之音是‘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三、从《论语》文本出发重新理解“无友不如己者”

“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历来争议很多,焦点在‘无’、‘如’和上下语句理解上产生分歧,而很少从《论语》文本出发理解此句。通过对《论语》文本的理解,笔者认为孔子本意是劝诫弟子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而少关心短处,要有包容之心,世上没有哪个人各方面都不如自己。

李泽厚认为把‘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是不准确的。他认为这是“孔子劝勉弟子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先进篇》中,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贤?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然“过犹不及”。孔子言外之意,事情过了和不足同样是不好的,体现了孔子不偏不倚,客观端正的思想。同样交朋友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不足,正如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有可学之处,都抓住学习的机会,故孔子交友怎么会看别人是不是不如自己的,而是看重的是是否有可取之处。《论语何述》引“《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记》曰:‘独学而無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土故乐。’”故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不要独学,要广结有识之士。

《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相互批评),兄弟怡怡。孔子认为朋友之间要相互批评指正,才有所益,而不是在某方面做得不好,就否定他,不和他交朋友。《论语?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言外之意,要时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正己身,而不仅仅因为别人学识不如自己,观念和自己不一致,就否定别人好的一面。如原壤孔子认为他“幼而不孙弟,长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虽然,孔子看不惯原壤的所作所为,但是据《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孔子把棺木送去后,原壤击打棺木而唱‘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有人对孔子说可不可以让他停下来,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孔子认为虽然原壤的某些做法不符合礼,但是他所主张的观念如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的观念和自己不谋而合。

《论语?子路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主张中庸思想,但是在找不到这样思想的人,他退而求其次,选择狂狷的人,狂妄的人有进取心,执着的人有些事情不肯做。这也看出孔子尽量看到别人某些方面的有点,而择取从之。另,《里仁篇》“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正是孔子“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方面不如自己”思想的印证。结合‘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们应该看到别人长处,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要害怕去改正,努力使自己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宋.朱熹注.《论语章句集注》[M].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

[3]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疏》[M].广文书局,1991年再版

[4]康有为.楼宇烈整理.《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李零著《丧家狗:我读<论语>》[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6]南怀瑾《南怀瑾选集?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7]黄怀信撰.《论语汇校集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9]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合肥),1998年。

[10]程树德等.《新编诸子集成?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年版

[11]阮元著.《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赵地梅(1988—),四川泸州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