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十八刀”的创作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我演“十八刀”的创作体会

李永利

李永利(三门峡市豫剧团河南三门峡472000)

中图分类号:J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已圆满的拉上了帷幕,全省各文艺专业团体,都展示了最高的阵容和水平,拿出了高质量的作品,经过激烈的角逐,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其中三门峡豫剧团参演的大型现代戏《红高粱》,荣获了本次大赛的金奖第四名,男女主人公分别荣获文华表演一等奖,为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本剧以蓬勃、充满野性,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红高梁为意像,以九儿和十八刀的爱恨情仇为主戏,描绘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先民们敢爱敢恨,敢生敢死的自由精神与生命气度以及他们对入侵者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抗争,可歌可泣又悲状惨烈的过程。很早我就看过电影版《红高粱》,当时该片还荣获了国际大赛,印象真的很深。这次参演《红高粱》一剧,是著名剧作家贾璐先生根据原作而改编的舞台剧,这对我团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的。如何才能在舞台上把该剧展现好呢?当剧本确定下来以后,接着就要宣布角色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男主人公“十八刀”由我来演,当时真的感到很意外,因我一直都是传统戏唱的多,现代戏很少演,并且我是唱须生的,一般都以唐派唱腔为主,而现代戏是要用真声演唱,对我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首先我们进行的是坐排,演员熟悉剧本,熟悉人物,导演坐场通剧本,演员对台词,几天以后,我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剧中“十八刀”是一位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官逼民反,为报家仇而占山为王,他英勇骄健,武艺高强,爱抱打不平,但不欺良霸善,与九儿结合后,最终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挻身而出,奋力抗击日寇,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在创作人物的时候,我首先以人物形态入手,他是有着武生底子,并且还有花脸痕迹,豪爽洒脱,举止傲慢,言语霸气,一股十足的匪首形象。即像李逵武松,又像阮氏兄弟和刘唐,为塑造好“十八刀”这一角色,我把二十多年积累的艺术都用上了,我先后演过黑头、花脸、须生、小生、丑角等行当,并饰演了许多不同行当的角色,为今后自身业务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在生活排练中,起先总是找不到感觉,丁建英导演就耐心地启发我,细心地做示范,晚上到家我再认真的琢磨人物,查找资料,《红》剧虽然是现代戏,但我认为与别的现代戏还有区别,它不同于生活型现代戏表演手法,类似于革命样板戏题材,难道那不也是现代戏吗?为此,我每天回家,不顾疲劳,搜集资料,认真观看了《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影像作品,通常中精神激昂,通霄达旦……。

戏中的英雄形象雷刚、杨子荣、李玉和等人物的精彩表演,给予了我的很大的帮助,对于塑造“十八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再者就是唱腔,因为现代戏一般都是运用真声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而我却经常用假声演唱,很少用真声,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难度不小。开始调唱的时候,总是唱不好,后来愁的饭也吃不下,作曲家赵国安老师认真的给我教唱,教我怎样把握唱腔节奏和要领,使我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唱好人物,我每天早上都坚持到公园去练嗓,专门练习真声唱腔,加强锻练。身体一个小时,力求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排练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经过不懈的努力,唱腔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总算通过了一道难关。

《红》剧自排练到参赛,历时三个月,回想起排练过程中的辛酸苦辣,喜怒哀乐,时常出现在脑海中。当时正值盛夏季节,每天的排练非常辛苦,常常是汗流浃背,全体员工却都没有抱怨过,仍然紧张的工作着。特别是第二场,男女主人公戏份都很重,十八刀和九儿在剧中除了有情爱戏,还有一些肢体动作,当十八刀向九儿求爱的时候,运用的有跪步,当时膝盖都紫了,鞋也磨烂了,并有抱和背的特定动作,还要背着九儿走上二米多高的高台,每天都要这样的排练,肩膀上全部是红血道子,史茹团长腿脚都肿了,但我们从来没有任何怨言,为了整体工作不受影响,我们强忍着满身的伤痕和疼痛,照常坚持正常排练,私毫不敢懈怠,排除一切困难,保证了排练的顺利进行。

下面浅谈一下我对塑造人物的一些创作体会。首先我从人物的思想内心动态,性格和基调入手,认真分析角色,在创作时加入了不同行当的表现方式,直观上强化了人物,丰满了角色。从人物形体上,运用了武生的东西,使用了其干净利落的身段,刚劲有力的造型,每个动作都做了定位,不可随意发挥。而道白则运用了花脸的念法,把人物那种粗犷、野性、豪爽的性格,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唱腔上我经过研究琢磨后,认为根据人物特点,不应强化唱腔的发声美感,而采用最普通的基本唱法,没有脂粉之气,运用大腔大口地声腔来展示人物,侠肝义胆的英勇气魄。从而,使“十八刀”这一人物更加鲜活生动。在第一场人物时,“十八刀”身背大刀,腰挂攮子,侧挎手枪,手拿红鞭,骑叫驴亮相,一串快捷的动作便把“十八刀”的性格形象,展现的入目三分,在与九儿的对话碰撞中,“十八刀”总是匪气十足,以势压人,但他内心并不是要拦轿抢人,而是来抱不平,不想使九儿被患麻风病的单扁郎糟践,而毁了青春,由此看得出十八刀善良的一面,剧中有段台词:“十八刀从来不抢娶亲的,不抢怀孕的、不抢送殡的、不抢给爹娘看病的!”足以说明此点。通过两人短暂的接触,彼此双方都互相产生好感,也许是性格相像的缘故,朦胧的爱意便由此而生,为第二场的人物发展埋下伏笔。紧接二场,烧酒坊审问九儿,危难时,十八刀又一次挻身出现,将镇长曹梦久帽子打掉,将打手踢翻,飞身跃上木桌,逼视镇长,唱到:“大叫驴,眼如灯,蹄如盅,来无影,去无踪,十八刀专爱铲不平。”简洁的几句唱词,又一次合人物明朗化,使人顿生敬意之情,下来有段台词:“我十八刀向来是劫富不劫贫。抗官不扰民!”“好人护三村,好狗护三邻,只要乡亲们不嫌弃我十八刀,我愿做大家护村看院的人!”。几句通俗家常的话语,使人们对他萌生好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转变了对他的态度。在向九儿表达爱意时,用了一句:“我愿当你的看家狗,不叫你弱女子,再受欺凌”。表现了人物敢爱敢做的率直性格和憨厚挚朴的宽大气度。最终两情相悦,命运的遭遇使他们紧紧的连在一起,幸福充满了两人心房。在第三场中,当人们都庄重的祭酒神之时,突传日本人到中国烧杀掠抢,无恶不做,自己的弟兄不幸身亡,满腔仇恨顿时迸发,当九儿慷慨陈词,不屈敌寇的誓言说出后,“十八刀”此时满怀敬意面对九儿,用大段慢板和垛子板舒发了人物的复杂多变心情,一是表达了对九儿的爱恋,二是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不畏猎强的民族精神,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奋力抗争的团结决心。此段唱腔我采用了柔刚相济,圆润自然的演唱方式,运用声情并茂,唱做兼备的表演风格,整体强化了男主公此时感情变化的需要,牵动全台演员,将剧情推到了高潮,使观众全场为之振奋,掌声不息……。最后一场,当所有弟兄们与日军激战,都壮烈牺牲了,面对死难者的亡灵,九儿担起酒缸,欲与故人同归于尽,十八刀上前夺担阻拦,全家人抱头痛哭,生离死别,九儿这时用一大段唱腔诉说了对家人的无限眷恋,对兄弟伙计们的悲痛怀念,及其对日寇惨暴行径的罪恶声讨,我此时运用肢体语言,心理活动,外型表现来配合九儿,根据九儿的心理变化迎合表演,有机的渲染了剧情和人物,丰富了角色,把情节和人物融为一体,感染了观众,震憾了观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中。当将于心爱的人诀别的时候,十八刀毅然夺过酒担,甩开妻儿,对儿子深情的嘱托道:“儿子!记住爹的话,咱这个地方,不出英雄汉,就出王八蛋,就是不能出孬种!”奋力冲向日军,而英勇牺牲。再一次使人物丰满真实,人格魅力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红》剧的成功,不仅倾注了主创人员的智慧才能,也溶入了全体演演员的心血和汗水,我能获到今天的荣誉,与各位老师同志们是分不开的,没有他们真诚的帮助和鼓励,我也不会的今天的成绩,每当回想起我们曾度过的日子,就有种由衷的感动,唯有精诚团结,和谐共进,才能收获希望。我一定不辱使命,继续打造作品,使《红》剧走的更远,让《红高粱》红遍五洲四海,高粱花永远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