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1

加强师德建设

魏香

魏香陕西省咸阳市渭阳西办安村学校712000

摘要:教育的兴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也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前瞻。要重视教育,规范教育,使教育真正做到教化人、提升人。那么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应该饰演怎样的角色,并来成功地诠释这一角色的灵魂呢?只有心的感悟、情的付出、德的拷问,简而言之,教师师德的拥有与缺失,不正是教育兴盛的保证吗?那么,现在师德究竟如何呢?很痛心,不忍卒看!作为教师我要大声疾呼: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师德国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教育发展规律进程中沉积的真知灼见,这是新时代教育方针对教育、教师的审视与期望,这是一个不甘沉寂、崛起中的伟大民族的呐喊,这是新时期教育所要肩负的伟大使命,这是一个当代教师沉甸甸的责任与无尚荣耀。然而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面对社会的不解与误解,我们这些党赋予殷切希望的从事教育的人民教师还能够甘于沉溺在那份浓厚的书卷气中吗?还能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吗?还记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吗?还能够在社会风气辣热狂荡、物质生活阔绰不羁里固守师德那一道心理防线吗?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频频地闪现:某校教师因为一学生经常偷其他同学的东西,在屡次教育无果的情况下,老师以极端的手段给这位学生的脸上刻了一个“贼”字,家长痛心疾首,社会舆论强烈谴责,由此事件,学生不想去上学了,学校成了孩子心灵的监狱,更甚的后果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耻辱的阴影。某位老师因为学生的行为背离了行为规范,偏激之下让全班同学给这位学生吐唾沫以示惩戒,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该生因心理重创导致心智失常,离开了既喜欢又害怕的学校。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差被学校拒之门外不给报名的屡见不鲜,为了教学质量的考评不许学生参加考试或变相勒令学生做其它选择的比比皆是……这一个个事件、一桩桩悲剧,教育逐渐变成了众矢之的,也使得人们谈起教育是冷嘲热讽的揶揄、夹枪带棒的谩骂、风声鹤唳的唏嘘。

如果你是一名从事教育的人,你就会留心每天的教育报刊,你就会发现诸如此类不可理喻的教师、啼笑皆非的处理方法已经做了将教育滑向误区的黑手。悲剧让人触目惊心,以此也引发了群众义愤填膺的点评:“这是什么老师呀!”“这还是人吗?”“有教师资格证没?赶快开除了吧!”身在其中,牵连受害,业内人士多会扼腕叹息:“师德何存呀!”“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是呀,师德在哪里呢?它不在为了蝇头小利而赶潮在那些铺天盖地的“补习班”里,它不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剥夺学生求学的机会里,它不在不了解教育规律的懵懂中,它更不在老师毫无爱心的严格中。

那么,师德,它在哪里呢?它在“孟母三迁”的拘小节、存大义的兢兢奉献之中,它在岳母忠义两全刺字的良苦用心之中,它在王思明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自身人格魅力的完善中,它在魏书生老师不断进取、锐意改革的因材施教之中,它在我们应该不断继续深刻学习的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它在我们应该一次又一次去领悟的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中,它在我们的道德良心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繁琐而艰巨的过程。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深刻地感触到新时期教师价值取向何从、师德建设的严峻性、所谓“德可以扬才”,非常明确地告知我们:一个正直无私、品德高尚、内涵丰富的人才可能发挥其自身所学之作用,才能够无怨无悔地传道授业、甘为人梯、默默奉献。

诚然,社会日新月异,我们适逢教育改革的春天,那么,让我们以古鉴今,在智者先贤思想的启迪下,在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带领下,无愧青春的选择,无愧教师的称号,不忘本分,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带给学生一片心灵的快慰,真正肩负起振兴教育的重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