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黄疸9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黄疸90例临床观察

刘文新

刘文新

【关键词】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66-01

新生儿黄疸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可见于50%以上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持续时间延长,轻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严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甚至致残、致死[2]。本院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科就诊的达到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3]的患儿共18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组90例,治疗前经皮测胆红素值12.9~19.3mg/dl(221~330.0μmol/L)。对照组90例,治疗前经皮测胆红素值13.5~19.8mg/dl(229.5~336.6μmol/L)。两组患儿胎龄、就诊时间及治疗前经皮测胆红素值等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①蓝光照射:单面蓝光疗法,间歇照射,每天12h,间歇12h;②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③口服茵栀黄注射液3ml/次,每日3次,连服5天。对照组不予口服茵栀黄。

转1.4疗效判断显效:治疗5天后黄疸明显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7mg/dl(119.7μmol/L)。有效:治疗5天皮肤黄染大部分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7~10mg/dl(119.7~171μmol/L)。无效:治疗5天皮肤黄染消退不明显,经皮测胆红素值>10mg/dl(171μmol/L)。

2结果

治疗组显效83例(92%),有效5例(5.6%),无效2例(2.5%),总有效率97.6%。而对照组显效21例(23.3%),有效41例(45.6%),无效28例(31.1%),总有效率68.9%。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包括:(1)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伤,肝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疸加重;(2)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新生儿皮肤薄嫩、免疫力低下,易于感染,感染引起的新生儿黄疸以重症肺炎和败血症为主,其发病机制是感染引起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近年来随着母乳的大力推广,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上升,其原因包括两方面: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因生后早期奶量不足、肠蠕动慢使肝肠循环增加,血清胆红素增加;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因母乳中含有较高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其分解结合胆红素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肝肠循环所致;另外,目前认为部分母乳性黄疸与病毒感染有关。围产因素以窒息和早产多见,窒息致胎儿宫内或产时缺氧、高碳酸血症,糖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可抑制肝脏葡萄糖醛转换酶的活力影响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光疗、酶诱导剂等常规治疗作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已经普遍推广应用。采用蓝光照射,在光的作用下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或尿中排泄,从而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但是作用较慢,成本较高,对个别重症及顽固性黄疸效果差,易反复。

茵栀黄口服液含有茵陈、黄芩、金银花、栀子等提取物,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作用。其中茵陈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还能拮抗溶血,药物研究表明对小鼠肝脏药酶有诱导作用;黄芩泄热并能解毒,能利尿,抗过敏及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栀子清利三焦湿热,能减少血中胆红素,增加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减少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达到退黄作用。所以茵栀黄口服液用于治疗病理性黄疸效果好。经实践证明,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可以在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疗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7

[2]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8

[3]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5~266

作者单位:053000衡水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