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存在道德虚无感之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当代大学生存在道德虚无感之探析

薛淑新

薛淑新(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48-01

摘要:当前中国处于旧道德的严重破坏、新道德的尚未建立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成员中存在的意义危机、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等问题,不可避免地蔓延至大学生群体。有人便用“道德虚无化”来概括这一状态,但就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用“道德虚无感”概括更为恰当。本文就“道德虚无感”和“道德虚无化”概念的区分作出了详细解释,并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力图寻求解决途径。

关键词:道德虚无化;道德虚无感;大学生;症因

一、道德虚无化与道德虚无感

“虚无主义”作为一个正式哲学概念的使用始于尼采,而与虚无主义具有根本性关联的一个词语就是价值。正如海德格尔指出的:“根据尼采的阐释,虚无主义不外乎是这样一种历史,在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价值、价值的确立、价值的废黜、价值的重估,是价值的重新设定,最后而且根本上是对一切价值设定之原则所作的不同的评价性设定。

(一)道德虚无化:道德虚无主义的本性。

道德虚无主义往往是社会变革和动荡时期的产物,是在否定传统道德和文化时出现的一种极端趋向。道德虚无主义对社会道德生活的破坏表面上变现为对道德原则持拒斥态度,而其最致命之处则在犹豫道德虚无主义所隐含的将道德虚无化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依附于某些哲学观念而使自己合理化并渗透于社会日常生活,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使道德教育成为不可能。

(二)道德虚无感:短期性和特定性。

“感”即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人主观上的一种反应,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倡导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当前大学生直接或问接地获取大量信息,广泛地接受全新的、开放的现代教育,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他们的道德主流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并非如道德虚无化所言对一切合理价值的拒斥。道德虚无感只是部分学生在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主观情绪体验。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可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带头作用。

二、大学生道德虚无感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这种大环境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然而就现实而言,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及某些成年人价值观的扭曲等严重腐蚀着青年大学生的心灵,导致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的颇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一)责任感的淡漠与价值观念上的偏差。

首先,新时期大学生强调个人理想,忽视社会共同理想。不可否认,新时期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为名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如在理想与社会理想发生冲突时,选择个人理想的占了51%,而选择“兼顾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占35%。

其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普遍较低。社会价值取向的特点应该是以爱护他人、关怀他人为高尚的职责,以奉献社会为最大的快乐。然而就有关资料曾对大学生进行审美价值、政治价值、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宗教价值等六种价值取向作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价值取向偏低居六种价值取向的第五位,可见新时期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

再次,新时期大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缺乏精神追求。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导下倾向自身利益、期望和追求满足。据调查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观点的大学生达49.3%,同49.6%的否认比率基本持平。

(二)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转换是相分离的。

按社会学的观点,身份是可以用客观指标(如职业、收入等)测量的地位、声望。所谓角色是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和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职业是最主要的社会角色,一般而言,当一个人得到了某种职业,他就要具体地扮演这个社会角色,随之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在身份上实现了学生的转换,但是某些大学生却肩负不起学生角色应履行的义务,出现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大量的时问和精力浪费在睡大觉、逛街、扣扑克、打麻将、谈恋爱、上网聊天、打游戏、做生意等上面。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虚无感存在的原因分析

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实在是令人担忧,它将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除了社会政治因素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冲击之外,更重要表现在现代商品文化和学校教育上。

(一)现代商品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

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物质生活的丰裕使新时期我国社会被浓烈的商品文化气息所包围,出现了许多有悖于人文理想的现象。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在大学生中膨胀起来,使大学生们躲避崇高、甘于平庸,不思进取,不谈理想,却一味的追求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使得大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呈现了“虚幻飘渺”的虚无极端。另外加上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加之网上良莠不分、多元新颖的信息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就可能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甚至落入虚拟世界“沉醉不知归路”。

(二)学校因素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部分大学生道德状况较差,暴露了高校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途径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在内部运作、市场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也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运作、市场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也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弱化大学生道德虚无感的途径

大学生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大力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齐抓共管,长抓不懈,根据大学生道德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和完善道德建设的方法,这样才能形成统一合力把大学生道德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重视大学生道德内化过程。

实施和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不仅要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还必须要重视大学生道德内化过程,让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行为,促进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内化,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内化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客观的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通过教育和学习,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认知和认同,进而掌握这些道德规范的知识和要求。二是大学生在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善恶观念冲突中,学会道德判断,学会道德选择。三是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实践,做出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

(二)认识角色责任、明确角色责任。

认识角色责任意在强调认识角色责任的意义,明确角色责任在于强调角色责任的内容。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这个社会角色所要承担的责任,更要明确学生这个角色的实质。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动机,履行学习义务。更要在社会合力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事例把学生引入道德问题的讨论,使各种道德观念交锋、碰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论思考做出判断和决策,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分析和推理程序。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道德问题和经常性的道德冲突,做出清醒的判断和选择。

参考文献:

[1]牛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2]邓素碧.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建设.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薛桂波.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失范.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周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薛淑新,女,西南民族大学10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