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张皓铭闵子骞叶锦伦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教育的一股全新的、重要的力量,首先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主要利用比较先进、有效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力。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的发展达到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就研究的范畴看,主要是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的社会氛围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

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关注再到加强的发展历程。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坚持正面发展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更要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面和领域,塑造积极人格,培养积极情绪,发展积极心理品质,达到认知积极发展,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心理素质,这对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简述

积极心理学以一种欣赏的、开放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机能、潜力、动机,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研究主要为:一是个人水平上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如感受力、毅力、乐观、美德、宽容、智慧、进取、人际交往技巧等人格特质研究,个体要获得这些人格特质就必须培养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的研究,如幸福、乐观、满意、希望、理想等积极生活体验的研究,重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乐观面对未来等;三是群体水平上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健康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以培养公民的社会公德、责任感、职业道德等。

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原则,高等教育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观。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为本,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要符合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成才需要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是要既使学生正确地继承知识,又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代教育是在探索全人类幸福的途径,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能更好、更幸福地生活开辟道路。因此,现代教育离不开对人类本身的关注,“以人为本”理念应贯穿教育的始终。

2、个性与共性结合原则

在培养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也强调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探讨了人类三种相关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比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普遍共性较强、缺乏个性发展,而外语院校学生的特点是个性充分、共性不足。在对共性强的专业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因素培养时应引导其多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在对个性强的专业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因素培养时应加强其共性建设,鼓励其多融入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

3、全方位原则

由于高校人数众多,高校心理咨询师或者辅导员接触的学生有限,并不能接触到每一名学生。此外,与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相比,学生接触任课老师的时间更多,任课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实践中,师生关系良好的班集体比师生关系一般的班集体更具有凝聚力,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普遍比较友好。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全员教育”理所当然地包括所有教师,还有学校各层面的领导、各部门的职工。只有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才能创造真正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4、开放(终身)性原则

人既具有理性思维又具有非理性思维,即人的思维有其理性、合理的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一面。当人们按照合理的信念去思维、行动时,他们就会愉快、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亲密关系,通过思考和学习来推动行为,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这时个体在爱的体验中生存与发展,他的情绪是愉快的,也就自然地可以体验到幸福。合理的信念是个体体验幸福的关键。教育者们应该帮助大学生们将所接受的幸福教育中传递的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合理信念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个体可以用新的观念和认识去取代旧的非理性的观念和认识,通过思想去调整情绪、完善自我,使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教育目标方面

总体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分为三个层次,即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矫正性、预防性、发展性三级目标,即对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解决困扰大学生成长的各种心理困惑;积极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预防性与发展性目标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

2、教育内容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人格特质、情绪调节、情感体验等,紧扣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创新教学内容,当前大学心理健康课程应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是通过心理读本、心理电影、情景剧等对学生进行幸福、爱情、人际交往、挫折、情绪调节等心理教育,隐形课程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过家庭教养、校园文化、教师示范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不同年龄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等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如对大一学生要进行心理适应教育,对大二学生要进行人际交往、学习策略方面的教育,对大四学生要进行就业心理、社会适应等心理教育。

3、教育方法方面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将团体活动训练和个别化认知辅导结合起来,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放松训练、心理情景剧等方式进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训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心理享受、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对消极事件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胆怯、孤独、内向等心理问题,为此,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积极暗示,暗示是人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送信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心理,积极暗示能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产生战胜挫折的勇气,教学中能让学生在讲台上大声介绍自己的优点,让学生大声说“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等。二是学会沟通,沟通是用特定的方式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等,并形成思想共识、达成某种协议,积极沟通能减少误会、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学可以进行礼貌用语、表达请求、委婉拒绝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心理学会有更为广阔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