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江书瑭

宝鸡市建筑设计院陕西宝鸡721000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已得到空前的发展,许多大学的校园面貌也已焕然一新,但是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文从办学理念、功能,布局等诸多方面阐述和分析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新趋势,并利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本文介绍的内容不仅可用于有关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方案的优选,也可用于评价既有校园规划设计的优劣程度。

关键词:校园规划;综合评价;AHP模型

1前言

大学的新建、扩建和改建,无不涉及到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在知识经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改革走向深入的今天,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面临了许多新的情况,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既肩负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又提供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成果和技术。这一职能决定了它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科技与教育的辨证关系,决定了它必须主动适应和服务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决定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学校自身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大学与社会特别是所在地区的关系。

当今的大学教育,应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重视面向社会;重视加强所在地区、城市的联系,互动互利。

大学校园是一个有着多因素、多层次的大型复杂系统,它涉及到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等诸多领域,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1]。为了对校园规划设计作出全面正确的综合评价,达到设计方案选优的目的,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提供给有关领导、决策部门参考使用。

2.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AHP模型

大学校园综合评价的AHP模型分为4个层次。包括:总目标层A,准则层B1~B5,标准层C1~C14,基本指标层D1~D33,层次迭代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总目标层A: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综合评价,包括大学校园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综合评价。

子目标层B:包含社会、文化、环境、功能、技术五大因素,它们分别作为对大学校园这样复杂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子目标。

准则层C,包括:

C1:社区发展。今天的大学不是古时的“私塾”,也不是自我封闭的“小社会”。大学与社会密不可分,必与地区特别是所在社区互动、互利。大学要凭借自己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为社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C2:资源共享。资源是双向的,社区可以利用大学的资源,大学也可以利用社区的资源。

C3: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培养人,塑造人,提升学生的文化精神,推动校园和谐发展。C4:文化资源。大学校园是知识密集,学术氛围浓厚的场所,学校要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信息中心等。C5:信息交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同以往,要跟踪最新知识动态以胜任工作。交流信息化使得学生相互之间及其学校、地区、国家、国际间的相互信息得到快速交流。

C6:校园环境。即应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沿革与文化背景。C7:校园空间。大学校园应是一个乐于生活,学习,交往的空间,是一个能提供思想交流、学业交流、语言交流、情感交流的场所。C8:校园整体环境的协调。C9:校园景观。好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环境,还能增强凝聚力,其精彩之处更能成为校园的标志。

C10:多元化功能。大学校园应满足多元活动的要求,要有利于师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C11:建筑布局。建筑布局要更趋集中,方便师生在校内的工作、学习、生活,同时也节省了用地。

C12: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因此规划设计要有弹性,以便给今后的发展变化留下更多的余地。此外还要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地形和绿化、水体等资源。C13:先进技术。在校园规划设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都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C14:以人为本。大学的校园规划设计必须要全面考虑师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日常安全等方面。

基本指标层D,包括:

D1:社区人才的培养。校园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让所在社区的成人有可能利用业余时间来校学习,推动所在社区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D2:产学研一体化。依靠学校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人才优势,可以在校内外建立起开放的合作机制,同时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D3:基础设施的共享。不仅校园内部各院系之间的硬件设备实现共享;更重要的是学校应与社会建立开放互助的共享关系。D4:服务设施社会化。可以使学校与所处地区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提供在校师生与社会的交往机会。

D5:人文内涵。校园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与人和环境的协调关系,努力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场”,从而使校园整体建构具有恒久的人文价值。D6:学习氛围。校园应是充满自由活泼学术氛围的环境。D7:校园特色。任何一个人工创造出来的环境都有其文化意义,一所特定的高校要表达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意义。

D8:师生学习所需的校园设施完善度。D9:生活及其它附属设施。如医院、浴室、活动室等。

D10:办学模式开放化。本校定点与网络分点相结合等必将成为高校办学模式发展的趋势。D11:信息数字化。可节省大量的纸质资源,还可使求知者相互之间得到快速的交流。

D12: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和校舍建筑、道路、绿化,以及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运动设施等一切物质所构成的环境。D13:精神环境。是指人们在校园内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所遵循的各种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的习惯,以及由校风、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所构成的环境。D14:生态环境。是为校园营造和谐适宜的自然环境。

D15:教学空间。是指在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建筑之外,包围教学建筑的一切空间,它为其所包围的教学建筑内部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D16:集会空间。用于适应一定规模的集会需要的主要功能。D17:运动空间。它是进行体育教学、锻炼、比赛等各种体育活动的空间。D18:交往空间。交往空间是大学校园环境的一个特有的需要。D19:休闲空间。为师生在紧张的教学、科研脑力劳动工作之余,提供适宜的休闲场所,以放松身心,恢复精力。

D20: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D21:开敞空间体系。开敞空间的丰富层次能为人们提供多种尺度和规模的外部空间,使大学校园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

D22:植物景观系统,植物在校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能够净化空气,遮荫等。D23:校园的绿化。不仅是供师生观赏更可以改变师生的生存环境,使校园与自然协调发展。

D24:功能分区明确。

D25:集中布局。采取硬核心、软连接的空间布局方案等,方便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D26:布局上强调关联性。

D27:保护生态环境。考虑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应充分利用地形和绿化等资源。D28:弹性设计。设计要具有更多的通用空间和可变空间,以提高空间使用性。

D29:智能化校园。首先表现在设施的自动化上。D30:办公自动化。如教学上采用网络、电脑,多媒体等先进技术。D31:管理智能化。可以大大节省人力,创造好的环境。

D32:合理的交通系统。大学校园中人流量大,活动时间集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D33:场所的尺度。采用合理的近人尺度可以促成各种人际交往,给人的感觉既不空旷也不紧迫,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本模型的使用途径

校园规划设计是一个专门学科,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必然要求校园建设与之相适应,而只有落实到校园发展规划,才能指导校园建设实践。本文建立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后,可利用AHP算法及程序方便地算出各层次因素的相对权重值,结合待选方案各指标的“得分”,利用“改进的TOPSIS方法”等算法及计算机程序[3,4],可直观地得出量化的综合评价结果。

本文介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及评价方法,不仅可用于有关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方案的优选,也可用于评价既有校园规划设计的优劣程度。

参考文献

[1]刘功毅,大学校园规划优化设计的探讨[J],基建优化,2005(4)

[2]庞玉成,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校园规划评价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6)

[3]刘启波、刘士铎,改进的TOPSIS方法在绿色建筑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基建优化,2001(5)

[4]刘启波、蒲济生,灰色聚类评价方法在建筑方案选优中的应用[J],基建优化,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