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姜沛纯(大兴安岭林管局集团总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1

【中图分类号】R76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22-02

疱疹性口炎(herpeticstomatitis)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引起的,多见于1~3岁小儿,无明显季节性,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感染容易传播,引起流行。其原发性感染是小儿口腔炎中最常见的原因。

1诊断思路

1.1病史要点

1.1.11~3岁小儿,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感染容易传播,引起流行。

1.1.2发病情况和症状急性起病者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有烦躁、拒食、流涎,较大患儿可诉口腔疼痛,进食后加剧。

1.2查体要点

初期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如米粒样大小黄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1~2天后疱疹溃破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红晕有时互相融合成片。也可侵及唇周皮肤,常伴有齿龈红肿、颌下、颈上部淋巴结肿大,有触痛。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病程长进食少的患儿精神差。

1.3辅助检查

1.3.1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稍低,可有淋巴细胞增高。

1.3.2其他检查CRP:<8μg/ml,合并细菌感染时可>8μg/ml。

1.4诊断标准

1.4.1好发于6个月至5岁小儿。

1.4.2急性起病者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有烦躁、拒食、流涎、局部疼痛。

1.4.3在舌、颊内、唇内或齿龈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小溃疡,表面可覆盖白膜,局部疼痛,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及齿龈红肿。

1.5鉴别诊断

1.5.1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发生在咽腭弓、悬雍垂和软腭等处,有时见于舌,一般不累及齿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可肿大。

1.5.2溃疡性口腔炎多由球菌引起,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儿。病初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黏液增多,继之表现为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烂,可融合成大片并有纤维素渗出,形成的假膜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擦去假膜呈出血性糜烂面,唾液黏稠。多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假膜涂片,镜下可见革兰阳性球菌。

1.5.3手足口病以发热和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①发热:多发生在皮疹出现之前,体温在38~40℃,热型不规则,热程2~7天不等;体温高度与热程呈正比,即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②皮疹:均有散在皮疹,好发部位为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少数患儿四肢及臀部也可见,躯干部极少。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突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大小如米粒乃至豆粒大小。能自己诉说的小儿有咽痛、咽下困难,重症病例有流涎、拒食现象,水疱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疼痛异常,并因此影响哺乳或进食。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发热为首发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口腔黏膜疹,手足远端斑丘疹,结合流行病学特点不难做出诊断。

1.5.4水痘病原体为水痘病毒,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头皮、阴部黏膜及眼结膜均可累及。

2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保持口腔清洁、抗病毒、防继发细菌感染及退热等对症处理。

2.1经典治疗

2.1.1一般治疗保持口腔卫生,注意口腔护理;多饮水,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微温清淡饮食为宜,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发热时卧床休息,热退后可适当活动,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1.2基本药物治疗(1)抗病毒治疗:伐昔洛韦(明竹欣)每日10mg/kg,分2次口服,用5~7天。严重者可用阿昔洛韦,每日10mg/kg静脉滴注,用3~5天。也可用利巴韦林,每日10mg/kg静脉滴注,用5~7天。可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双嘧达莫(潘生丁)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疗程3~5天,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主要抗RNA病毒,能完全抑制病毒特异的增殖过程,机制是阻止二氧嘧啶核苷、腺苷、脱氧胞嘧啶核苷等进入细胞内,从而选择性地抑制病毒RNA的合成。此外,双嘧达莫还具有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的能力,从而灭活病毒。(2)局部治疗:局部外涂阿昔洛韦溶液或碘苷(疱疹净)溶液,或局部用重组人α-干扰素喷雾剂、利巴韦林气雾剂或口腔炎气雾剂,亦可选用锡类散、西瓜霜、蒙脱石粉(思密达)等外涂,每日2~3次。对局部疼痛剧烈者,可于进食前涂2%利多卡因止痛,但需防过量吞服。(3)退热镇静:高热烦躁者用退热镇静剂。退热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10mg/kg,每4~6小时口服一次,布洛芬溶液每次2~10mg/kg,或用冰袋等物理方法降温。惊厥时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0.8ml/kg灌肠,或地西泮(安定)每次0.3~0.5mg/kg肌内注射。(4)其他:合并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补充复合维生素B或维生素B2。发热、拒食者要补充葡萄糖及电解质溶液加强支持治疗。

2.2治疗步骤

3预后评价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一般1~2周痊愈。痊愈后可能复发。

4最新进展与展望

4.1大多数的原发性感染是因为接触了含有HSV-1的分泌物或病损部位而发病。也有研究发现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也参与口腔溃疡的发生,约。10%~15%的疱疹性口腔溃疡由HSV-2引起。疱疹病毒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在口腔溃疡的发生中发挥启动作用,另一方面疱疹病毒可能参与了口腔溃疡的血管炎性过程,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感染细胞经损伤的血管内皮直接入血,作为一种抗原成分启动血管炎性过程。

4.2更昔洛韦是一种核苷类似物,是阿昔洛韦的同系物,对疱疹病毒具有极强的抗病毒活性,强于阿昔洛韦。药物进入细胞后,在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和(或)鸟苷激酶及细胞激酶的作用下逐渐磷酸化为三磷酸更昔洛韦,从而竞争性抑制DNA多聚酶或有直接掺入DNA链中,终止DNA链延长,通过这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这种转化型的更昔洛韦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浓度高于非感染细胞10倍以上,从而更好地提供了作用选择性。

4.3聚肌胞溶液为双键多聚肌苷酸的聚合物的灭菌水溶液,能增强抗体形成,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病毒唑为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能抑制核酸的合成。有报道用聚肌胞和病毒唑溶液联合涂擦创面,有利于疱疹减少、溃疡愈合。

4.4用3%过氧化氢(双氧水)清洁牙龈,有利于牙龈充血红肿消退。3%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有杀菌、防腐和除臭作用,与牙龈分泌物中的触酶相遇,分解释放游离氧,产生泡沫,将牙龈表面的分泌物、脓液等坏死组织分离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