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吴玉芹崔珊戍俊陶

吴玉芹崔珊戍俊陶(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的影响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心律失常的新生儿86例,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无出现心律失常的新生儿90例,作为对照组,对发生心律失常的新生儿发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早产有26例,新生儿窒息有19例,宫内窘迫有23例,脐带绕颈有13例,脐带绕足5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剖宫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巨大儿、双胎妊娠这些高危围产因素的发生例数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心律失常伴有心血管异常的患儿中,病因为缺氧心肌损害33例,电解质紊乱28例,先天性心脏病15例,胎儿心肌炎有10例;通过心律平、VC注射液、磷酸肌酸钠等药物治疗后,显效53例,有效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2%。结论: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中,以早产、窒息、胎窘、脐带绕颈、脐带绕足为主要影响因素,病因以缺氧心肌损害为主,电解质紊乱次之,尽早针对病因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心律平为首选,可明显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心律失常影响因素心律平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13-02

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心律失常的新生儿86例,设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无出现心律失常的新生儿90例,作为对照组,对发生心律失常的新生儿发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早产有26例,新生儿窒息有19例,宫内窘迫有23例,脐带绕颈有13例,脐带绕足5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剖宫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巨大儿、双胎妊娠这些高危围产因素的发生例数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心律失常伴新生儿心律失常可为宫内胎儿发生心律不齐的延续,也可为出生后发生,常见为暂时性与功能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新生儿发病影响因素较多,且相关研究指出[1],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新生儿预后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尽早发现其病因及影响因素,可有助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及尽可能改善其预后。本文通过观察分析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的影响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发生心律失常的新生儿86例,设为观察组,皆符合儿科学》中关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有48例,女有38例,日龄在2h~7d,其中日龄<24h的有41例,日龄在2~7d的有4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拒奶、气促、阵发性发绀、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其中有34例产前发现胎儿出现心律不齐,有48例患儿经心电监护或心脏听诊发现心律失常,再选取同期无出现心律失常的新生儿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有48例,女有42例,日龄在2h~7d,其中日龄<24h的有41例,日龄在2~7d的有49例,对发生心律失常的新生儿发病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新生儿从日龄、性别方面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86例心律失常的新生儿皆对原发病积极治疗,然后在其基础上,加用肌酸磷酸钠、1,6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等药物辅助治疗,针对单纯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儿给予普罗帕酮(心律平)治疗,首次使用剂量为0.5~lmg/kg/d,进行缓慢静注,全程进行严密心电监护,成功复律后将剂量调整为4~6mg/kg/d,继续维持使用1周;针对房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可给予地高辛治疗,首次使用剂量为12.5μg/kg/d,余量分为2次使用,24h内达到饱和,在进行洋地黄化12h后给予剂量为5~7μg/kg/d进行维持性治疗,共分2次口服,待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控制后,继续维持性使用2个月,直至心室律得到有效控制后可停药。

1.3疗效评价标准参考的是《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预后评价,显效:治疗1个月内心律失常消失,无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有效:治疗3个月内心律失常消失,无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无效:治疗6个月心律失常消失,或偶见感染、重度窒息、多器官衰竭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组高危因素及病因的数据使用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的数据比较采取x2检验,以%作为计量单位,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早产有26例,新生儿窒息有19例,宫内窘迫有23例,脐带绕颈有13例,脐带绕足5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剖宫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巨大儿、双胎妊娠这些高危围产因素的发生例数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新生儿的高危围产因素发生例数比较[n(%)]

组别剖宫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巨大儿双胎妊娠早产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脐带绕颈脐带绕足

观察组(n=86)23(26.7)11(12.8)8(9.3)10(11.6)1(1.2)26(30.2)19(22.1)23(26.7)13(14.4)5(5.8)

对照组(n=90)18(20.0)12(13.3)8(8.9)9(10.0)1(1.1)9(10.0)4(4.4)6(6.7)1(1.1)0

X²1.250.010.010.130.3612.7013.6314.3812.374.09

P>0.05>0.05>0.05>0.05>0.05<0.01<0.01<0.01<0.01<0.05

观察组心律失常伴有心血管异常的患儿中,病因为缺氧心肌损害33例(38.4%),电解质紊乱28例(32.6%),先天性心脏病15例(17.4%),胎儿心肌炎有10例(11.6%),其中以缺氧心肌损害最常见,电解质紊乱次之,明显高于先心病和胎儿心肌炎(X²=10.96,19.15,6.16,12.8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心律平、VC注射液、磷酸肌酸钠等药物治疗后,显效53例,有效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2%。

3讨论

由于新生儿的心脏传导系统在出生后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其生理功能也尚未完善,因此此原因是发生新生儿心律失常的解剖生理学基础;而对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确切病因目前尚未清楚,多数报道中认为[3],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可能是胎儿娩出后发生窒息或宫内窘迫引起,也可能是胎儿心肌炎、先心病、电解质紊乱等引起,本研究中也统计可见,观察组心律失常伴有心血管异常的患儿中,病因为缺氧心肌损害占38.4%,电解质紊乱占32.6%,先天性心脏病占17.4%,胎儿心肌炎占11.6%,其中以缺氧心肌损害最常见,电解质紊乱次之,明显高于先心病和胎儿心肌炎,与文献报道的结论基本一致,故临床认为尽可能在减少围术期发生胎儿窘迫和新生儿娩出窒息,可以使新生儿心律失常率明显降低。

另外相关研究指出[4],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中,以缺氧心肌损害、新生儿窒息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也统计可见,观察组新生儿早产有26例,新生儿窒息有19例,宫内窘迫有23例,脐带绕颈有13例,脐带绕足5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剖宫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巨大儿、双胎妊娠这些高危围产因素的发生例数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文献报道也基本一致。目前对于胎儿期的心律不齐发生原因尚未明确,但往往有胎儿期心律不齐容易合并有胎儿心肌炎、先心病,从而提示胎儿期心律失常可能与感染和先天性因素有一定关系;而有胎窘、娩出窒息则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从而提示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缺氧有一定的关系。

针对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心律平治疗,本研究中统计可见,通过心律平、VC注射液、磷酸肌酸钠等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2%,显示出心律平的疗效肯定,尤其适用于单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复律;而对于紊乱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并发心衰的患儿,首选洋地黄,这就要求对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考虑,尽早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中,以早产、窒息、胎窘、脐带绕颈、脐带绕足为主要影响因素,病因以缺氧心肌损害为主,电解质紊乱次之,尽早针对病因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心律平为首选,可明显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伶圻,吴丽秀,新生儿心律失常36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4):489-490.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2:1472-1590.

[3]熊振宇.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7):61-63.

[4]邵丽珍,张剑英,郑雪辉.新生儿心律失常的诊治体会[J].浙江实用医学,2008,13(4):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