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痰液等标本菌谱及药敏分析

/ 1

气管切开患者痰液等标本菌谱及药敏分析

于艳波

于艳波(黑龙江省方正县中医院151800)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178-01

近年来,院内感染已引起了医学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据美国调查,院内感染率占住院病人的5~10%。肺部感染占院内感染的15%,病死率高达30~50%(1)。国内的院内感染中,肺部感染占35.7%(2)。气管切开虽为抢救许多危重病例赢得了时机,但气管切开后又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高达71%(2),为加强防治措施和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资料,本文就该院2008年来的21例气管切开病人痰液等标本的菌谱及其药敏进行分析讨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17例,女性4例。7岁以下2例,19~33岁15例,41~53岁4例。其中乙脑18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暴发性流脑、麻疹合并喉炎各1例。上述病人均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达5~84天。气管切开后维持时间除1例4年8个月外,余均为6~82天。有11人采用了人工呼吸机3~82天。全部病人予以雾化吸入,采用两种以上抗生素治疗,常用有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最多达13种。三分之二的病人局部应用1种以上的抗生素,1例先后应用达8种。21例病人检出的细菌种类,2种的有4例,3~6种7例。7种1例,12种1例。

结果分析

一、菌谱结果:从21例病人痰液、切口分泌物、咽鼻拭子等共取426份标本,其中阳性359份,阳性率为84.2%。共检出21种细菌,其中以绿脓杆菌、金葡菌、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为多见。阴性杆菌234份,为阳性的65.18%。

二、药敏结果:为选择针对性强的抗生素,用纸片法测试了所获39株细菌的药敏,除7种细菌药敏例数少,余18株绿脓杆菌,14株金葡菌的药敏结。在金葡菌组中,红霉素敏感率较高75%,庆大霉素、氯霉素次之,分别为66.6%。而青霉素、链霉素敏感率极低,耐药率分别为83.3%、80%。绿脓菌组中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93.2%、83.3%、72.7%、66.6%61.1%。两种细菌比较,绿脓杆菌耐药性强。

讨论与小结

菌谱结果表明,在426份痰,切口分泌物、咽鼻标本中,阳性率为84.2%,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34份,为阳性的65.18%,绿脓杆菌146份,居带菌率之首。文献报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发病率占院内感染的2/3(3)。绿脓杆菌肺炎有增加趋势,病死率达70%。革兰氏阴性杆菌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及雾化和呼吸机等器械内。绿脓杆菌在医院环境中广泛存在,如水笼头、床单、注射器、呼吸机及病人的肤表等,并经医护人员和病人的手、污物、器械等传播。金葡菌仍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源,存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经空气接触传播。本文检出率居第二位,为16.7%。近年来医院内感染病源95%是由细菌所致(3)。正常菌群最多。所获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气管切开无疑为致病菌进入无菌的下气道创造了条件,加上机械通气,雾化湿化,吸痰等。若操作疏忽,消毒不严,各种病菌可通过上述途径,直接注入下气道,造成或加重肺部感染。故应正规操作,并对上述高危器械,污物及环境进行相应的消毒和灭菌,以切断传播途径。

鼻、咽部细菌检出率分别为73.7%(11种细菌)、47.2%(7种细菌)。此结果提示,在严重昏迷的气管切开病人,吞咽、咳嗽功能完全丧失,口鼻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吸入肺,大量的病原菌随同而入,故应重视鼻咽部的细菌监测及其清除去污,以防止细菌的移生。痰标本带菌率最高,为92%,种类居多,达20种。看来气管切开病人受致病菌威胁大,痰液及病原菌多次反复吸入,若不及时清除,在肺内存留过久,细菌生长繁殖,随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加上痰液等直接刺激阻塞,造成肺组织损害和严重感染。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排痰措施,清除痰液,防止痰液在肺内潴留和细菌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