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评估的思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高校信息化评估的思路研究

李安裕

李安裕LiAnyu

(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萍乡337042)

(JiangxiVocationalCollegeofAppliedEngineering,Pingxiang337042,China)

摘要:文章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已有评价思路的不足,提出了诊断性评估思路。通过这种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找出存在问题,指出改进方向,其分析结果为被评估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也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提供参考。

Abstract:Onthebasisoftheabsorptionofresearchresultsathomeandabroad,thisarticlecomparativeanalysisoftheshortcomingsofideaswhichhavebeenevaluated,andproposedexploratorydiagnosticassessment.Throughthisassessment,wecometotheconclusions,identifiedtheexistingproblemsandpointedouttheimprovementdirection.Theanalysisresultsprovidedassistanceforthepositiveinformationconstruct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providedareferenceforotheruniversities,andprovidedareferenceforeducationdepartmentstodeveloppolicies,strengthenmanagement.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诊断性评估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formation;indexsystem;diagnostic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7-0171-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估高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是推动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如何通过可靠地评估和比较高校信息化的水平与成就,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投资决策和具体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是现阶段高校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对比分析已有评价思路的不足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目前为止,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方面,主要有如下两个研究思路:

1.1高校信息化调查即有针对性地调查高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这类评价思路的典型研究成果有:

1.1.1CCP(信息化校园计划,CampusComputingProject,简称CCP)是1990年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倡议、克莱蒙特大学的KennethC.Green教授主持的项目,是目前美国教育信息化评价和研究的主要参考之一,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对美国大学校园中计算机应用的现状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全面反映了美国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1.1.2CEO(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UnitedStatesCEOForumonEducationalTechnology,简称CEO)成立于1996年,结束于2001年,是由21个美国商界和教育领域领导人为响应克林顿政府所发布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而联合成立的合作型组织。开发出了著名的STaR(SchoolTechnologyandReadiness)评估量表。STaR评估量表已被美国一些州和学校所采纳,成为衡量该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标尺。

1.1.3EDUCAUSE是1998年由高等院校系统交流组织(CollegeAndUniversitySystemsExchange,简称CAUSE)和大学校际交流委员会(InteruniversityCommunicationsCouncil,简称EDUCOM)合并重组而成,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的领导者,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它提出的高校信息化的四个方面:学术经验(AcademicExperience)、管理经验(AdministrativeExperience)、学生生活(StudentLife)、服务和费用(ServicesandFees),不仅作为学生评价学校信息化水平和选择学校的依据,也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1.1.4ACCS(亚洲高校信息化调查,AsianCampusComputingSurvey,简称ACCS)是2002年在香港大学启动,通过与北京大学、美国的CCP、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等院校合作,重点在于了解亚洲地区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供各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中提供借鉴和参考的项目,是目前亚洲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这种评价思路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深入微观层面对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给予具体指导。

1.2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即提出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对高校信息化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并得出分数。到目前为止,这类评价思路的典型研究成果有:

1.2.12003年,张成洪等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中首次建立了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指标体系有: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等6个。

1.2.22004年,徐国利等在《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将高校信息化评估指标分为三级,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服务等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

1.2.32005年,广东省教育厅信息中心制定了《广东高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该指标体系分为4个一级项目、16个二级项目以及若干个描述。

1.2.42006年,张成洪等在《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指标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1个三级指标。这种评价思路的不足之处在于:①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具有主观随意性,在学术界目前仍无共识。②某些评价指标难以定量研究,量化的可操作性差,主观地给出分数,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影响评价的科学性。目前尚无得到广泛认同的成功案例。

2诊断性评估思路的提出

2.1思路为克服以上两种思路的不足,文章提出了第三种思路,即高校信息化诊断性评估。其具体思路:从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出发,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给予诊断性评估,突出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的方向。

2.2做法

2.2.1指标体系的确定:①一级指标(4个):信息化建设机制与管理体制、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网络基本应用状况、信息化应用。②二级指标(16个):信息化建设机制、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机构、用户和计算机上网情况、校园网连接状况、机房及基本设施、网络与安全管理、多媒体设施、网站建设与应用、网上基本应用、数字化教学应用、校务管理系统应用、数字化科研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网上应用、校园环境应用、数字图书馆、特色应用。

2.2.2评估方法的确定:运用诊断性评估思想,进一步弱化数字化调查,将所有16个二级指标里的项目描述都调整为“有”或“无”这种二选一的方式。其好处在于:①降低了调查难度。在具体开展调查时,懂行的被调查者不一定会认真填写调查问卷、认真填写调查问卷的被调查者不一定都能准确无误地掌握每一项调查内容。要想取得更加真实、可靠的调查数据,不得不投入更大的时间、精力、财力和物力开展相关调查和研究。而诊断性评估思路对数字化调查进一步进行了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调查难度。②提高了评估准确性。一方面,调查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需要调查的数据本身就处于动态变换当中,采用动态变换的数据作为评估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评估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某些评价指标难以定量研究,主观地给出数值必定降低评估的准确性。而诊断性评估思路对数字化调查进一步进行了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动态变换的数据和难以量化的指标对评估结果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

2.2.3评估对象的确定:①I类学校:公办本科、民办本科、公办三本。②II类学校:公办专科、公办高职及民办高职。

2.2.4评估档次的确定:①一类档次:达标。②二类档次:大部分达标。③三类档次:部分达标。④四类档次:不达标。

2.3优势

与前两种思路相比,高校信息化诊断性评估的优势:①收集数据量更少。②时间更快、效率更高。③评估结果有一定的准确性。④可满足快速评估需要。

3结论

高校信息化评估问题己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已有的两种评估思路的不足,提出了诊断性评估思路。对于评估部门来说,收集数据量更少,时间更快、效率更高,评估结果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满足快速评估需要;对于被评估高校来说,通过这种评估,找出了存在问题,指出了改进方向,其分析结果为被评估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帮助,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也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安裕.江西省高校信息化评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商学院,2010.

作者简介:李安裕(1974-),男,湖南郴州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中南大学MBA,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