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引导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实战引导教学

陈思佳

——让电商学生培养进入“订制时代”

陈思佳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用互联网思维重新解构,改善人才培养视角窄、灵活性差、脱离市场的不足,结合企业岗位需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试图通过教师变身企业人、校企结合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引企入校,让学生在校攒够职业能力和认识,无痛对接校园与职场,助力电商学生职业成长,服务社会经济。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当下在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中,电子商务专业变成了站在风口浪尖的前沿专业。互联网用户每年激增,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巨大。区域电商高速发展下,如何利用经济发展潮流和电子商务、全民创业等积极政策导向和利好措施,让电子商务专业借着东风快速发展,成为我们所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面临的命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

1.现有课程体系。目前的教学体系,基本上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教学课程分为基础课、商务理论专业课和操作技能类专业课三大类,课程内容覆盖面广,课程内容丰富。这样的课程体系包含的知识和技能不够接地气儿,学生进入企业后难免进行二次学习,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面临所学不够,甚至感觉“什么都不会,完全是拖团队后腿”。延长了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期同时也是痛苦期,甚至给企业形成学生能力一般、还需调教的印象。

2.教师团队现状。多数学校的电商教师团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遗憾是整个普遍缺失企业从业经历,特别是电商运营岗位的从业经验。教师的教学内容完全取决于教材,而教材信息更新滞后严重。这使得教学过程角度不够宽,无法提供企业实操案例,造成课堂学习不够贴合实际。

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新思路

1.筛选中职生能够胜任的电商岗位。企业每年的人才需求并非随便一个电商学生都可以填补其一,中职毕业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将岗位缺口细化,从中筛选出适合的岗位。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显示,企业需要大量的基层电商实操人员。这些岗位需求量大、操作性强、成长空间大,适合中职生进入。主要有:网络营销:在线客服岗、网络营销专员岗;订单处理:订单处理岗;美工:美工岗、图文编辑岗;网店运营:网店管理岗、网页内容编辑岗。其中,在线岗位升级路线如下:客服/营销→美工、内容编辑→网店运营→部门经理→网店管理→订单处理;线下岗位升级路线如下:实体店营销员/收银/出纳→实体店班组长→实体店店长;线上+线下,是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选择的电子商务模式O2O,电子商务学生的岗位同样也是O2O模式。

2.教师企业化。电商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和企业的观察者,普遍存在缺乏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经验,不熟悉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流程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教师要想方设法变身为企业人,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触企业,理解企业运营,实际体验企业中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如条件允许,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任课,让有实际运营经验的“大咖”给学生面对面传授真实的“企业经”。

3.专业课程岗位化。专业课程需要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根据岗位需要甚至根据企业“订单式”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不仅是为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服务,而且能够为企业服务。学生学习内容过于普遍化,不符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校期间,就要把人才培养更加专业化,让学生在校内就能熟悉甚至精通某一个类目,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应行业。这样学生能够更快速的适应,赢在职业生涯的起点上。在校期间学生可以选择某些类目作为重点学习对象,利用实践项目进行练习,提升类目运作经验和能力;结合“双11”等企业急需用人时期,承接企业客服或者运营项目,植入实践性教学过程,让课程与实战相结合。

4.逻辑订单班对接企业。为了补充课堂,可在校内开设创业基地,为学生的创业尝试或者接纳企业项目提供硬件设备,为学生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引入企业合作和“现代学徒制”概念,建立逻辑上的“订单班”,定期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根据企业需要开设“岗前培训”,有人帮、有人带,帮助学生快速成长。让校内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有趣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校内体验创业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实施

第一阶段:基础专业素质养成。以仿真系统学习为主,通过模拟系统接入课程,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流程,具备起码的专业常识。

第二阶段:岗位技能训练阶段。开展“现代学徒制”等方式,校企对接,让学生在校内承接不同难度的企业项目,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这一年为“校企交融”阶段,学生在这一期间逐步转变为准职业人。

第三阶段:逻辑订单班。校企深入合作,企业提出人才的具体要求,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支持。学校构建学生团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优秀团队可在校内做代运营事务。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我们期望学生在校内完成职业转变,毕业就具备上岗能力。在校内给学生提供多种尝试机会和可能,辅助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校内低成本尝试多种岗位,从容渡过就职过渡期,降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