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在现当代文化转型期中的传承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3

中国剪纸在现当代文化转型期中的传承与发展

王红川

摘要:中国剪纸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既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处于当代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剪纸,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此以实例阐释剪纸艺术的变化美之真谛和艺术价值,体现中国剪纸自身的传承创新在国际国内与文化艺术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剪纸是一个专业种类的泛称,中国剪纸包括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民间剪纸和现代剪纸。

关键词:中国剪纸;传承与发展;文化交流;美学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3-0046-03

一、剪纸的美与价值

中国民间剪纸是为了生活信仰的艺术,它的本质自然、朴素、毫不矫揉造作。它的用材简单,表现手法单纯,它能在一张纸的方寸之间表现那么多变化多端又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造型纹样,可说是人类文明与智慧高度凝聚的结晶。且它自身具有可变化的形式美规律,在不同生活场合的重复使用,以及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对物象与形的不同表现,为它提供了无限表现的可能性。传统的具有一定寓意的剪纸物象经过长久的使用与摹制,其造型已经成为经过无数次加工提炼的固定的形,堪称美之精灵,凝聚了无数代人对美的追求,这些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美无华。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的母源艺术,它内在的隐喻与象征性体现了民族整体共有的本原哲学、宗教、历史、民俗与民间美术等综合的生存审美观。活态的没有断代的正在发展着的中国剪纸正是我们不同于世界其他族群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所以,认识传承本土化的民间剪纸的独特性与文化性,对正确顺利地传承发展剪纸艺术至关重要。

二、与时俱进的剪纸传承

中国民间剪纸作为图像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西方主流的观念和视觉艺术的造型意识截然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中国历代传统装饰纹饰的活体阐释系统,这个系统的阐释者就是一代代秉承中国传统生活习俗的以妇女为主体的充满智慧的劳动者。

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应该多样化,艺术劳动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不断创造和出新。同样,民间剪纸一直在是与时俱进中传承的。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近代民间剪纸中有《骑马扛枪》、《拖拉机》等反映当时生活变化的新内容剪纸;山西吕梁有悠久的民间剪纸文化传统,在当地的民间剪纸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时代农民的作品,如《养鸡专业户》、《养兔专业户》等,这是对物的大规模繁殖、生财致富的颂歌。二者的实质仍然是求吉保平安、繁衍兴旺的传统主题。

中国剪纸艺术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指传统的民间剪纸类型,更多的是指那些立足于传统民间剪纸形式美的变化法则的基础之上,开创出具有新内容新变化思维的中国现代创意性剪纸。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几千年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渡发展时期,以农耕文明为传承背景的民间剪纸传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存价值观的变化影响了传统剪纸的传习,民间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长期缺失,使年青一代对剪纸传统淡化甚至陌生,这是中国民间剪纸传承的最不利因素。

三、剪纸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国剪纸的文化产业市场看似很热闹,但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大众审美的通俗化使中国剪纸的真正造意造型的艺术美很容易被功利的现实磨蚀掉。

当代剪纸界目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研究与创作层面:在文化部门、高校教学等处专门研究的、进行研究性创作的文化工作者、教育研究者、学者型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长期研究与创意磨练的结晶,对历史对自己对专业有一种虔诚到像承担一种使命的责任感,这个群体是真正引导、评鉴剪纸艺术的人群。

(二)商品市场上活跃着的剪纸艺人群体:这个人群是剪纸界最获利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在频繁的交流活动中很快就能推向市场,成为大众以为的中国现当代的剪纸艺术形式主流(此层面人最多,文化秩序最乱)。

(三)下层老百姓是真正的民间生活的守望者,是生活剪纸的形态表现者,他们是濒于失传的、正在脱离传统生活文化空间的极具文化内涵的民间剪纸的传承者。

在剪纸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问题的经常是第二个层面的剪纸群体。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了数不清的民间剪纸展、剪纸大赛,在这些活动中,逐渐形成一种创作的风气,许多创作者已不自觉的把展览演绎成一场假大空的大比拼,不只是剪纸界存在此类的问题,这是整个画界的通病。有的作者认为作品中使用几个大事件中标志性的图案就能体现出时代的精神来;有的作品非常大,是因为求奖心切,其实其表现的艺术主题意境很贫乏,画面布局给人一种挖空心思填补自己设下的大片空白的感觉。这种作品一旦获奖就会到处宣扬,很容易误导中国剪纸的发展前程。尤其是那些缺乏民间传统艺术教育的青年人,少有审美与实践的积累,很容易被这种通俗的“大路货”剪纸作品所迷惑。

有的剪纸作者总是考虑市场的需求问题,所以个性化的剪纸越来越少,地域特色越来越淡,各地的剪纸面貌趋于大同化。传统的山东高密、浙江乐清、同样是以细纹剪纸语言说话,但是各自有鲜明的地域性艺术特色。现在把很多来自民间的剪纸作品集中在一起看,大多都分不清是哪个地域的。如果是真正的能够彰显艺术家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剪纸创作作品,也就不存在地域的限制了,但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剪纸人,进行长期的深入研究与创作时间都是必要的。真正的艺术家首先应具有纯净朴素的心灵,立足于对生活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磨练,怀着真诚的爱心潜心探索剪纸这一美好的艺术形式,才能有所收获。

四、剪纸的形式美原则

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无视写实主义的造型意识和空间感,以及剪刀和纸交合所绽放的决绝概括的艺术语言,删繁就简浑然天成,这就是剪纸内在的美学原则。其次在造意上讲究对偶思维,这种对偶性不单表现在对称这种形式上,而其内涵中总是体现宇宙中万事万物皆阴阳的中国本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

民间剪纸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程式化的图形纹样隐喻象征生存繁衍这一人类永恒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命话题。比如晋、陕、鲁等地流传的剪纸“鼠咬天开”、“瓶里插花”等都是隐喻阴阳相合生命繁衍的约定俗成的符号化剪纸纹样。

民间剪纸的造型经常使用多种纹样添加复合的形式,溯源中国的复合纹样曾影响过西方兽头人身等复合纹造型的希腊瓶,陕西、甘肃、宁夏、一带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那里有许多美人鱼、人头蛙、狮身娃、人头蛇等,这些纹样在山西也很常见。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人面鱼,人面娃剪纸的存在,可能是原始人对自身超能力的向往以及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追求圆满吉祥心理因素的积淀在图像上的的艺术化展现。

民间剪纸的整体艺术效果应该是时间和空间的无序性,由于它可以随方就圆地利用画面空间,又没有时空观念的限制,所以这样创造出来的形既生动又有偶然性,是任何绘画方式无法取代的。随方就圆是民间剪纸一贯的表现手法,这在图案的术语中成为适合,空间时间的无序性恰恰是民间剪纸表现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民间剪纸的纹样构成随心所欲,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

民间剪纸的特色就是平面的艺术,在造型上始终追求平面性。剪纸也是重复的艺术,不但可以复制,而且经过多种方法的折叠,会出现团花、二方连续等重复纹样。而且,经常在二维的空间中表现外在无序内在有情的三维空间。剪纸造形的取舍往往出现新的负形,有时会互相转换。剪子的使用有其局限性,这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恰恰因拙生稚,使造型介于似像非像之间。

五、剪纸的创作实践

中国剪纸的创作实践要从民间剪纸的方法论上汲取滋养,在认识论上要有深刻的感悟,不能从样式上照搬,要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融入在剪纸这种媒介上,把关于美的见解和创作的意识转化成剪纸变化的理法和章法,但又不能变成格式化的套路。

剪纸现已渐渐摆脱生活中求吉避害的符咒功能的属性,而成为个人崇美意愿表达范畴非常大的创作行为。在文化全球化影响下,人们的心灵渴望回归自然,都对民族原生性的艺术形态有一种超前的热衷。中国剪纸的主流专业创研群体始终在良性成长,当他们不断走出国门后,频繁地向西方传递东方的民族文化信息,使中国剪纸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跨界实践让世界更多的人对中国剪纸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卓越部分表以认同。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先生曾多次应邀以自己的剪纸艺术实践表达西方文化的体裁,2006年为纪念易卜生逝世100周年,他为挪威戏剧《寻找娜拉》做剪纸舞台背景设计;2008年,以芬兰史诗《卡莱瓦拉》为专题举办赴芬兰剪纸艺术展,都成功有效地融合了东西方造型文化,拓展了中国剪纸的发展之路,构建了当代美术观念下的艺术形态。乔先生的文化眼界和创意理路的形成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探索与积累,可谓厚积而博发。

2008年,我在应邀赴端士进行中西合璧的剪纸文化考察与交流期间,有幸看到阿朋策尔州每四年才举行一次的儿童节,丰富多彩的游行队伍是孩子们自己策划并亲自参予表演的,体现了瑞士的少年儿童从小就培养起来的独立、创新、团结的美好品德。

回国后创作了剪纸作品《快乐的儿童节》,本作品采用儿童简笔画那种简朴稚拙的绘画语言,并受中国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原始人类刻线绘画的启发,试图将早期人类对艺术的那种抽象几何化的朴素表达与当下儿童对艺术的初稚理解与再现相联系,是对远古文明的呼唤与童稚心灵的追忆。作品全部采用线条造型,选择阿朋策尔州儿童节游行队伍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组人物进行画面组合,体现一种空灵、单纯又丰富的艺术美。

民间剪纸造型中受以本体为中心的泛灵论的支配,所以在想象的心灵世界中可以任意表达甚至四度的空间,岩画与儿童画在不同意义的人类儿童期对事物的感知与儿童绘画的外部特征非视觉混合的表现,虽然文化内涵的深度不同,但在造型观上有非常明显的联系,这就是对想要表达的文化事项的纵横思考。

内蒙古包头因“走西口”流传下来的爱情民歌中承载了沉重的历史,我选了十二首进行剪纸形式的创作表现,十二首民歌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一个轮回的十二年,所以在每幅剪纸中都加入了相应的生肖图形,大量使用民间剪纸的变化规则对这种苦难的生活背景下产生的爱情空花进行积极尽致美的创作表现,将歌词中相关的物象处处体现出剪纸中隐喻着的中国传统的吉祥观念。我创作的走西口民歌十二首之一的《我和哥哥双骑上马》剪纸作品,中的人物、动物造型写意,大小变化因势就形,黑白对比的关系、花鸟、动物、果实等的象征符号等都体现出民间剪纸中最基本的阴阳哲学观念。这套作品于2010年应邀赴美国北达科他州大学进行讲学与交流并举行个人剪纸作品展,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关注,各大报纸和新闻媒体都争相报道了此事。

独特性、文化性不但对于个体是重要的,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更是支撑民族文化尊严稳固的土地。

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对生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总是体现在其一系列艺术作品当中,乔晓光先生创作的剪纸作品《食谱》,反映了人们内心对世界上各种生命的麻木与冷漠,蚕食他们的同时也破坏着自己的生态环境,事实上,人的心灵中从没有反省过自己的野蛮行为,残忍的人性灵魂就这样走过漫长的历史,编织着美丽的文明童话,世界在走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真的文明了吗?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好地反省类似的问题。这幅作品试图努力在唤醒人们善心的觉醒。

六、剪纸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站在民间剪纸传统样式的学习与研究的基础进行深入思考,创作反映时代文化的新剪纸,如同站在坚实的土地上一样,会给艺术见家带来踏实厚重之感。生活需求的依托已使剪纸的存在边缘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多学科专业的交叉学习与借鉴,把剪纸推向一个纷繁复杂的境遇中,也对每一位热衷于此的研究者和创作者提出了挑战。创新是剪纸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整个过程是一个艰辛研学的劳动过程,起码要掌握民间剪纸的基本造型规律和其承载着的深厚的文化与艺术的语言符号等本质的东西,更要解决造型造意的问题。

中国剪纸做为服务于人的生存信仰的吉祥文化意识的艺术形式,对内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对外引导了人们的视觉习惯。现当代的剪纸传承与发展因该是让生活和人性的真实激励我们去创意,让中国的剪纸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剪纸来认识中国,中国剪纸应当成为当代一道充满魅力的艺术风景线,我们的发展就是要使中国剪纸从古典式生活的文化样式中走出来,在当下的文化中建立美学的合法性。合法性也即由公共性转化为个人的独创性。马蒂斯曾说:“一个艺术家,不应该成为他自己的俘虏,不应该成为一种风格的俘虏,不应该成为声誉的俘虏,不应该成为成功的俘虏。”每个人都能不持偏见而真诚对待每种艺术的态度和为此不息进取的精神,才是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

参考文献:

[1]潘鲁生,陈夏鲁.中国吉祥剪纸图集[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冯骥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朱同.山西剪纸大观[M].山西工艺美术编辑部.

ChinesePaperCuttinginModernandContemporaryCulture,HeritageandDevelopmentofTransitionPeriod

WANGHong-chuan

(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BaoTouTeachers'College)

Abstract: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Chinesepapercuttinghasalonghistory,notonlyhasdeepculturalconnotationanduniqueartisticfeatures,incontemporarycultureintransition,theChinesepapercutting,intheprocessof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ofmanyproblems,thisarticleillustratesthiswithexampleschangesintheartofthetruemeaningofbeautyandartisticvalue,reflectingth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Chinesepapercuttingitsdomesticandinternationalculturalandartisticsignificanceofcommunication.Paper-cutisaprofessionaltypeofpanthatisdifferentfromothercountries,includingChinesepapercuttingpapercuttingandmodernfolkpaper-cut.

Keywords:Chinesepapercutting;heritageanddevelopment;culturalexchange;aestheticlegitimacy

作者简介:王红川,硕士研究生,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民间美术研究。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内蒙古包头邮编0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