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中的沟通技巧

/ 3

社区护理中的沟通技巧

王民军

王民军(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1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以及近年来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健康保健已面临着新的挑战,开展社区护理已成为中国卫生保健的发展趋势。在社区人群中,以老年人口居多,疾病多样化,复杂化,对护理人员亦要求多能化,复杂化。尤其是老龄人口固执的特点,使护理中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社区人群沟通时的特点主要有:1)人群普遍保健意识淡薄,沟通说服时要耐心细致。以为疾病治疗就是打针输液吃药,在护理中多方位沟通,进行大量说服性健教对疾病恢复犹显重要。2)传统的遵医嘱行为占主要地位,从护性较低,但随着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心里等的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大量增加,均需护理人员通过耐心指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3)社区妇儿护理沟通中健教内容较多,包括,更年期卫生知识教育,孕期保健,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儿童生活行为指导等,4)慢性病人群患病早期普遍存在怀疑及否认心理,怀疑医务人员诊断的准确性,拒绝治疗,不注意改变个人生活习惯,或盲目认为高血压、糖尿病就是血压、血糖高了点,对身体影响不大,对并发症、后遗症不够重视,还有一部分人群因知道慢性病无法根治,表现为愤怒,对饮食的限制,感到被剥夺了美好生活的权利,对疾病放任自流或以消极态度对待。沟通技巧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在语言沟通中将社区患者根据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分为积极型、犹豫型、偏执型,大部分青壮年人群都属于积极型,面对疾病困扰,甚者有终身残疾的,在短暂消沉后,通过与社区护理人员的沟通,普遍都能积极配合治疗,重新振作。老年病人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人,尽管现在对慢性病的健教密度强度都很大,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对此表现很偏执,“我怎么会得这种病呢,我身体很好”,属于偏执型。怀疑型病人在社区中主要表现在中老年群体,一次一位刚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一天在找我量了七次血压,并且是量完左手量右手,每天都能遇见几个这样的病人,在护理这类病人时每次都要耐心、坚定。传统的非语言沟通就是温暖的微笑,眼神的鼓励,通过动作姿势、音调、视、触、嗅觉来传达信息的一种沟通方式。在社区护理中,非语言性暗示往往有意象不到的效果。一些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饮食控制”等词汇,它很容易被患者误解为限制饮食,吃的越少越好,久之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时应注意食谱多样化,暗示病人产生一种什么都可以吃,但要控制热量的科学饮食观。沟通时应注意娴熟的注射技术往往产生第一印象的效应,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善于捕捉病人的需求,正确理解病人意图,鼓励患者倾诉对疾病见解,护理人员在于患者交流时应避免频繁变换身体姿势,以免患者误解不耐烦,不说证据不足的话,避免使用医学术语。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开好心理护理处方[1]。综上所述,在社区护理中,良好的沟通技术尤其是暗示类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等非语言沟通技巧的熟练运用,可帮助病人更好地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沟通技巧看起来简单,真正在护理中做到却很难,患病的人群情绪普遍是不稳定的,要充分认识护患关系沟通的重要性,重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因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更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社区护理不同于专科护理,其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的公卫性质,以及以社区家庭为服务单位,在社区人群中,以老年人口居多,疾病多样化,复杂化,对护理人员亦要求多能化,复杂化。尤其是老龄人口固执的特点,使护理中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社区护理中关于沟通的一点心得体会。

1与社区人群沟通时的特点

1.1人群普遍保健意识淡薄,沟通说服时要耐心细致

随着小病到社区医疗模式的转变,大量老年病,慢性病,伤残者,术后康复者到社区就诊,有些人群身兼数病,但其对本身疾病的认识,如何自我防护,生活起居饮食结构需做哪些调整,均一无所知,或根本不重视,以为疾病治疗就是打针输液吃药,在护理中多方位沟通,进行大量说服性健教对疾病恢复犹显重要。

1.2老年人空巢现象严重,老年人护理需求不断增加。

尤其家庭护理需求期望较高,但从护性低,传统的遵医嘱行为占主要地位,但随着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心里等的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大量增加,均需护理人员通过耐心指导,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1.3妇儿特点

护理沟通中健教内容较多,包括妇科病的一般诊治护理,更年期卫生知识教育,妇女乳房自查自护,孕期保健,母乳喂养,婴幼儿保健,儿童生活行为指导,沟通成功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家庭及社区人群。

1.4慢性病及其后遗症康复护理特点

慢性病人群患病早期普遍存在怀疑及否认心理,怀疑医务人员诊断的准确性,拒绝治疗,不注意改变个人生活习惯,或盲目认为高血压、糖尿病就是血压、血糖高了点,对身体影响不大,对并发症、后遗症不够重视,我行我素,导致病情发展,酿成恶果,大大增加了家庭社会负担。还有一部分人群因不了解慢性疾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精神紧张,失眠等,担心自己将来的生活。还有一部分人群因知道慢性病无法根治,表现为愤怒,对饮食的限制,感到被剥夺了美好生活的权利,对疾病放任自流或以消极态度对待。

2沟通的技巧

2.1语言沟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说服别人首先研究其人类性格,在社区有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群体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根据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分为积极型、犹豫型、偏执型,大部分青壮年人群都属于积极型,面对疾病困扰,甚者有终身残疾的,在短暂消沉后,通过与社区护理人员的沟通,普遍都能积极配合治疗,重新振作。与这部分人群沟通时应注意细节描述,观点陈述必须准确,因这部分人群因医疗环境不好对医护人员普遍存在戒心或敌视态度,害怕挨宰,对自己的病情关注反而放到了次要地位。社区护理人员在首次接触该类病人,首先要将病情向病人做简单陈述,语气要平缓和蔼,有些病人是从上级医院转来康复的,其对自己的疾病已相当了解,有些方面知识已经超过护理人员,如果此时在沟通时采用傲慢,以上视下的的方式,一旦被其发现一些语言性错误,会对进一步治疗护理充满怀疑,必将影响病情的愈合。老年病人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人,尽管现在对慢性病的健教密度、强度都很大,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对此表现很偏执,“我怎么会得这种病呢,我身体很好”,在护理这部分人群时,第一次接触沟通时应采取有利于对方的语言,就是顺着说,让对方觉得是其所需,如果一开场就告知对方慢性疾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服药的疾病,是无法彻底根治的,很容易让对方陷入恐惧和绝望中,更有甚者非常执拗,拒绝任何治疗。再对其进行健康宣教,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基本不起作用。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易反复等特点,老年人由于智力衰退等原因,固执性很大,加之伴随的孤独感,对其健康均不利,我们在护理中通过多与他们接触沟通,并动员家属多看望病人,使他们重新燃起生活得希望,疾病康复效果很明显。怀疑型病人在社区中主要表现在中老年群体,一次一位刚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一天在找我量了七次血压,并且是量完左手量右手,每天都能遇见几个这样的病人,在护理这类病人时每次都要耐心、坚定。第一次接触切忌使用强调性词汇,如“你已经是***病了”“你得了**病”“你以后要如何如何”,这部分人喜欢向医护人员刨根问底,对自身疾病格外敏感,如果接触社区同类人群较多,用药昂贵,品种复杂,更会加重他们的疑虑,有的产生抗药心理,拒绝吃药,或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幻觉,或产生悲观心理,破罐子破摔,护理时应从指导病人家属入手,鼓励他们多掌握一些该病的发病规律,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等心理疗法,尤其是对慢性病患者,使其感觉在家中同样可以有效治疗,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2.2非语言沟通

传统的非语言沟通就是温暖的微笑,眼神的鼓励,通过动作姿势、音调、视、触、嗅觉来传达信息的一种沟通方式。在社区护理中,非语言性暗示往往有意象不到的效果。暗示是在潜意识层面形成的一种心理能量,可转化为心理行动。比如心脑血管病的食盐问题,对一些口味偏咸,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话说多了很容易引起反感,还不如在每次测完血压后,暗示可能与盐摄入过量有关,反复几次心理强化后,患者普遍自觉降低食盐量。一些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饮食控制”等词汇,它很容易被患者误解为限制饮食,吃的越少越好,久之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时应注意食谱多样化,暗示病人产生一种什么都可以吃,但要控制热量的科学饮食观。一些从大医院转到社区的脑卒中患者,多为病情较复杂,康复缓慢,或错过最佳康复期,脑卒中反复发作几次的人群,多表现为沉默寡言,在护理沟通时不愿答言。这类老人一般既往身体健康,突然发病,对生活前景失去信心,产生绝望,甚者自暴自弃。语言沟通根本不起作用。在护理中,鼓励支持的眼神最重要,使他随时能感受医护人员的期待,但不应直接讲其身患疾病的问题,避免逆反心理,产生护患之间的疏远。可鼓励亲属多来探望,并引导同病室人员多讲一些他来之前的病友与病魔抗争的故事,暗示腿脚瘫痪或功能受限通过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是完全可以治疗的。对残疾人群暗示作用更能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如与社委会配合,组织一些身体残疾的人搞一些棋牌游戏比赛,带领一些病情稳定的精残患者做一次义工,都比言语沟通更有效。但暗示的双刃效应也应重视,暗示不当或错误引起患者的负面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2]。

3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3.1技术性操作中,娴熟的注射技术往往产生第一印象的效应,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力求做到技术准确、敏捷,一针见血,这也是护理沟通的一项重要辅助技术。

3.2善于捕捉病人的需求,正确理解病人意图,鼓励患者倾诉对疾病见解,护理人员应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3.3规范自身行为,尊重理解他人。

护理人员应有整洁、干净的整体形象,语言要和蔼,亲切、缓慢而有节奏,对一些个人卫生差的患者,更应耐心、细致,同时赢得他们的尊重。在于患者交流时应避免频繁变换身体姿势,以免患者误解不耐烦,不说证据不足的话,避免使用医学术语。

3.4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开好心理护理处方

对处于失望和无助的患者,要用宣泄法、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焦虑恐惧的患者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对于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应有悲观厌世心理的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综上所述,在社区护理中,良好的沟通技术尤其是暗示类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等非语言沟通技巧的熟练运用,可帮助病人更好地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通过耐心细致的宣教倾听,转变患者错误的健康观,疾病观。沟通技巧看起来简单,真正在护理中做到却很难,患病的人群情绪普遍是不稳定的,要充分认识护患关系沟通的重要性,重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因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更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梅国建主编.

[2]《孤残儿童护理员》,民政部人事司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