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课堂,扎根于“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放手课堂,扎根于“读”

吴山花

广州市从化区雅居乐小学

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研读,我发现:新教材较旧教材更注重语文这一学科的人文性、实践性和交际性。除体现在选文上,如:《桥》、《梦想的力量》、《儿童诗两首》等人文性强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还体现在“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的增加,它们使得整册书的“语文”味儿更浓了!

本学期第十周,有幸参加了从化市江埔街禾仓小学语文科的集体备课。中心是:新课标五年级第五单元——“走进古典名著”。席间有一位老师提出: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有些孩子认为武松是个固执、卤莽的人。应该怎样把学生引导回来,对此我颇有想法……

一、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我觉得文学作品之所以有它独特的魅力全在于:它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而非完人、神仙!因此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学生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尊重了自己作为阅读个体、学习个体的独特感受。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老实说我也不太喜欢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这一类有勇无谋的武夫早就不适合时代。有的学生还提出他不但固执、卤莽还很暴力。说得还有根有据:看!那一段打虎的描写,着实让人触目惊心,一拳接一拳,一脚接一脚打的全是要害,直至把一活生生的大老虎打得血肉模糊,如果打的是人,那可就……!虽说有些偏颇但又不无道理!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这一段打虎过程的描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准确到位的动作描写使整个打虎过程跃然纸上!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有创意地去阅读。而不是急于把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通入“旗下”!因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信息要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教师只是运用自己感受的情感经验指导学生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接受课文的情感,而不是直接注入。

课堂上,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无疑才是阅读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自主交流阅读的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二、以读带讲、以读带析、把评价权交还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显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那么,如何“读”?

(一)、大声朗读

所谓: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悟。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口、眼、耳等感官器官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可以说朗读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另外,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语感培养和语言积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能力,是知识与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那么语感从何而来,靠老师条分缕析地讲解?靠纵横题海?靠父母的遗传基因?我认为都不是。“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感是从朗读中得的。正如蒋仲人先生所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二)、创情境读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境”,即他自己从文学作品中有所体验而外化成自己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八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让我觉得:创设情景朗读是朗读指导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应该是件快乐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教师除了要身体力行地范读、喜读!还要努力营造“读”氛围——创设一个本文的情感氛围!如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我是用多媒体播放《国际歌》导入来渲染“读”的情境的,结尾处,又以一曲《七律·长征》带出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作战、遇难的图片,把全诗的“读”推向了高潮。因此,用语言渲染、音乐渲染、图片渲染等,调动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所构筑的艺术境界中,再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复杂情感。再通过“读”外化出来,成为自己独特的个性感受。

(三)、读中评价,评价中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尊重,学会评价。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聆听、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语文素养。“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新课标语文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评价,应该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形式多样的读:生生赛读,师生赛读,边读边演,边演边读,配乐诵读等等,给评价铺开一条宽敞的大路!

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放手课堂,扎根于“读”,把语文学科的“味儿”上出来、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