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DWI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的评价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磁共振DWI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的评价价值

王继民叶向阳

(泰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泰兴225400)

【摘要】目的:探析磁共振DWI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体检的6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DW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纤维化组(n=43)和无纤维化组(n=21)。结果:当b值为400s/mm2、600s/mm2、800s/mm2时,观察组的弥散系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当b值为600s/mm2、800s/mm2时,纤维化组患者在S3、S4期的弥散系数值低于S0、S1期(P<0.05);b值为800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G1、G4级的弥散系数差异显著(P<0.05)。结论:磁共振DWI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上具有较高的评价价值,当b值为800时,评价效果最佳。

【关键词】磁共振DWI;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活动度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70-02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病,现阶段仍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三分治疗,七分诊断”,可见加强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随着临床诊断学的不断发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在慢性乙肝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本文将对磁共振DWI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的价值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我院体检的6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组的基本资料:男33例,女31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为(67.89±3.65)岁。对照组的基本资料:男34例,女30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为(68.99±3.78)岁。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DWI检查,取患者仰卧位,取头先进,GE1.5TSignalExciteⅡ腹部相控阵线圈。先行常规磁共振检查,扫描范围为隔顶至肝、脾下极。行DWI扫描,对层厚、间距进行平扫,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100s/mm2、200s/mm2、400s/mm2、600s/mm2、800s/mm2时,心电门控技术。

1.3分级标准

炎症活动程度分级[1]:G1表示极轻度;G2表示轻度,G3表示中度,G4表示重度。

肝纤维化程度评价[2]:S0期表示无纤维化,S1期表示汇管区纤维化,S3期表示桥接样纤维化,S4期表示肝纤维化。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患者在不同弥散敏感系数b值时的弥散系数值比较

当b值为100s/mm2、200s/mm2时,各组弥散系数值无显著差异(P>0.05);当b值为400s/mm2、600s/mm2、800s/mm2时,观察组的弥散系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纤维化组患者的弥散系数值低于无纤维化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各组患者在不同弥散敏感系数b值时的弥散系数值比较(×10-3mm2/s)

2.3不同炎症活动度的弥散系数值比较

当b值为800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G1、G4级的弥散系数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3不同炎症活动度的弥散系数值比较(×10-3mm2/s)

3.讨论

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数量约占总人口数量的10%,且慢性肝炎在5年内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比例约为16.67%,且发病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多数专家和学者报道称[3-5],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疾病进展中最常见的病理性变化,若在肝纤维化时期进行治疗,尚且存在康复的可能性。因此,加强临床诊断尤为重要。磁共振DWI是现阶段临床上应用广泛的诊断方法之一且无创伤性,在肝纤维化程度及炎症活动程度上的诊断价值更为显著。当慢性乙肝患者出现肝纤维化后,肝脏内的纤维细胞增生,使胶原纤维蛋白沉积在肝脏的细胞间质内,造成水分子的活动能力受限,从而导致病变组织的弥散系数值降低。当b值较低时,弥散作用的主要载体为微循环灌注,造成弥散系数值比实际数值低;随着b值的增大,弥散系数值则越小,与真实的弥散值则越接近,图像质量更好,更有利于临床诊断[6]。

综上所述,磁共振DWI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上具有较高的评价价值,当b值为800时,评价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宋黎涛.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炎症活动度的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9):81-83.

[2]张继红,赵虹,林锦仕等.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T2值和ADC值用于慢性肝病定量诊断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1):3169-3171.

[3]江婷,许杰华,王劲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强度评价肝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的价值[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5,21(2):76-80.

[4]欧阳可勋,黄洲,李杰生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炎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分析[J].HebeiMedicalJournal,2012,34(3):357-358.

[5]张蕊,彭晓刚,卢敬红,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炎纤维化评估中的价值[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6,35(1):68-71.

[6]许尚文,陈自谦,夏加林等.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评估[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杂志:电子版,2015,4(4):77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