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中暑的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重症中暑的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

王君

王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200940)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重症中暑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归纳出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应积极抢救及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等,预防并发症,同时应积极做好基础护理,健康宣教,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重症中暑治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151-02

中暑是由于人体受高温环境或烈日的影响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以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为临床症状的一组急性疾病。依据临床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1]。重症中暑可分三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现就重症中暑的治疗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一、重症中暑的治疗

(一)降温措施迅速降温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中暑的死亡率高低与高热持续时间的长短呈正比[2]。

1.物理降温

(1)降低室温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的病房或安置于装有空调的监护室,脱去腰带衣物裤袜。室温控制在20℃~24℃。

(2)体表降温应用亚低温治疗仪,将病人置于冰毯上,冰帽戴于头部,将热敏传感器分别置于鼻咽部和肛门,以监测脑部和中心温度。根据病人当时的体温程度,分别设置水温6℃~20℃,机器温度36℃~37℃[3];也可以给予冰袋冷敷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并给予酒精擦拭,以不引起寒战为宜。

(3)体内降温4℃~10℃的生理盐水1000ml给病人灌肠,或注入胃内[4],加速传导散热,但须警惕溶血的发生。

2.药物降温氯丙嗪25mg~50mg或地塞米松稀释于500ml葡萄糖盐水中静脉输注,2h内滴完。还可根据病情选用纳洛酮0.4~1.2mg静注,每日3次[5]。其有明显的降温、升温、促醒作用。

(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在室外高温环境作业导致重度中暑的病人出现的脱水热一般为高渗性脱水,先予葡萄糖液快速滴入,后给予林格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适当补钾、补钙,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应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三)对症治疗

二、重症中暑的护理

(一)高热护理密切观察体温,降温治疗时每10~15min测量体温1次,以便指导治疗。昏迷病人尽量测肛温[6],测量时,肛表要插深,使之能够反映直肠温度。高热抽搐病人,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安全护理,置于保护床内,防止坠床碰伤,床边备开口器和舌钳以防舌咬伤。

(二)严密观察病情行床旁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病人心率及心律、呼吸、血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详细作好护理记录。注意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了解意识情况。根据病人有无头痛、视物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估计颅内高压的程度,必要时行腰椎穿刺以准确掌握颅内压[7],以便及时对症用药,避免脑水肿的发生。尽快做好留置导尿,留取尿标本并及时送检,记录每小时尿量、尿色,并严密监测24h出入液量。呕吐患者,应及时吸引,防止窒息并观察呕吐物、颜色、性质及量[8]。

(三)营养支持及时静脉营养支持,补充氨基酸、人血白蛋白、维生素等。昏迷病人给予留置胃管,肠内营养液鼻饲注入,同时注意胃肠道反应。若清醒病人胃肠道无出血,肠道蠕动恢复后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冷流质或冷半流质饮食。随着病情的康复再逐渐改变饮食。

(四)加强基础护理重症中暑病人往往都是高热、昏迷病人,都给予一级护理措施。要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以预防肺部、泌尿道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9]。

1.口腔护理每天2次口腔护理,应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已定漱口液浸湿棉球擦洗牙齿及口腔黏膜,止血钳夹紧棉球,一次1个,不能过湿以防误吸。此外,双唇可涂擦石蜡油或唇膏,防止干裂。

2.会阴护理留置导尿管的病人每天2次常规消毒尿道口周围,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尿路感染。

3.皮肤护理高热病人在降温过程中往往大汗淋漓,应及时更换衣裤和床单,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和床单位舒适平整干燥。定时翻身与局部按摩以防压疮,必要时应用电动防压疮气垫床。

4.导管护理各类导管要固定妥善,长短合适,松紧适宜,严防脱落。做好每班交接,定时检查有无按压、扭曲、损坏,保持各导管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10]。

(五)心理护理积极维护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这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11]。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以尝试实施呼唤疗法[12],即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时时呼唤病人,尽可能多向病人解释说明,以及给病人戴耳塞听柔和的音乐,以刺激病人意识。此外争取病人家属的支持,指导家属鼓励安慰病人,使病人始终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早日恢复。

三、小结

中暑是物理因素性疾病,高温是中暑的先决条件,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日射、体力劳动或机体散热机能减退时,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诱发中暑[1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夏季天气愈加炎热,重症中暑的发病率也会随之增多。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应积极抢救及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情等,预防并发症,同时应积极做好基础护理,健康宣教,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0-174.

[2]慈书平,朱萍.中暑致心律失常76例分析[J].实用心电图学杂志,2003,12(1):68-69.

[3]邓桂萍.降温毯用于中暑高热病人降温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4,17(9):19.

[4]徐中杰,刘梅,蔡振林.冰水灌注成功抢救6例重症中暑.中国临床医学,2004,4

[5]俸世麟.中暑伴昏迷46例临床分析.中华医药杂志,2009,1(9).

[6]马乐娟,陈小萍,陈魏燕,黄艳.重症中暑患者的护理及体会.健康天地,2009,12.

[7]王真真,罗显荣,周辉,刘志红,许正文.重症中暑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分析.人民军医,2008,9.

[8]周晶.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中暑26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3.

[9]戴国强.老年中暑的防治[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36.

[10]黄羽,刘宝,王锦权,陶晓根,张琳琳,周树生.重症中暑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6.

[11]庄连珠,95例中暑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吉林医学,2009,11(22):30.

[12]张巧妮,程青虹,王子迎.重度中暑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全科护理,2008,10(6).

[13]肖翔宇,陈运和.重症中暑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6,7(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