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的体现

/ 1

新课程中的素质教育的体现

胡新怀

中学《生物学》知识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也来自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教育者是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应时刻紧跟改革步伐,经过近几年新教材、新理念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多方面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里的原理和规律大都是通过实验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实验的起因、过程与原理、规律的相互联系,如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讲光合作用时,就“柳苗生长之迷”说起,从十七世纪前人们认为植物是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生长的;而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的实验:用小柳树2.5kg,栽种到木通中,五年之间只浇雨水,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仅减少了0.057kg从而得出柳苗生长所需的物质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用玻璃罩里放⑴蜡烛和小鼠、⑵蜡烛和植物、⑶植物和小鼠,都在光下进行试验,结果⑴的蜡烛灭了,小鼠也死了;⑵和⑶里的植物和小鼠都正常的活着,从而证实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还要消耗水;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实验证实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利用。1897年科学家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

“柳苗的生长之迷”被揭开,历时近三个世纪,六位科学家的无数次实验,才探究出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原理及实质,为后人的学习和认识做出了贡献。目前的教材中用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来证实光合作用的条件:必须在光下叶绿素才能形成并在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氧气和储能有机物。从而提示出光合作用的实质:①把简单的无机物转换成为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是物质转化过程;②把无机物制成有机物的同时把光能转变成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是能量转化过程,从而证实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样的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设疑、解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渐渐使学生具有实验探究能力。现在北师大版《生物学》新教材有近50%的演示实验、实验活动和探究实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中学生物知识范围内所要求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既在实验教学方面多想办法,应用“设疑”、“讨论”、“归纳”、“解疑”、“总结”,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现象与生物学联系紧密的方面进行教学,要能使学生理解所学实验的内容,掌握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能够分析实验过程,做出实验结论。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温度计等常用的实验仪器,掌握进行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根据要求灵活应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来验证有关的生物学事实。如:人教版八年级上中“动物的绕道取食”、“蚂蚁的通讯”是分别叫学生尝试探究设计并让学生理解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能解释实验现象,能够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和数据,并通过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在进行北师大版七年级上中“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通过老师的提示、点拨,让学生分别探究出温度、湿度和营养基质作为变量进行探究,逐步得出“霉菌生长需要在温暖、潮湿、营养丰富的条件下长的快”的结论。

在这些实验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应时刻注意把学生探究兴趣激发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合作交流,得出较完整的探究结论,在这样教和学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说,生物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新课程中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材2005年6月第3版责任编辑:姜涛

[2]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教材2001年12月第1版主编:朱正威赵占良

[3]《中学生物学教学》2005年第7期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4]《中学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