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看中国选秀运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看中国选秀运动

许莎景庆虹

许莎景庆虹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根植于国外、兴盛于本世纪初的选秀节目自在中国诞生以来就引起了各界的热议与追捧。这一场平民运动使“大众文化”浮出水面的同时,也无意中绝妙地契合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所有的狂欢因素。在中国这个缺乏狂欢精神的国度上演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颠覆传统的盛大全民狂欢节。本文通过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梳理及选秀运动的概述,试图对这一备受争议的社会现象做出文化方向的学理浅析。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节选秀运动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14-02

2004年湖南卫视一档《超级女声》选秀节目不愠不火,然而2005年的《超级女声》却引来各方关注,掀起了中国选秀的热潮。同时,上自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卫视纷纷抢滩电视选秀节目,一场轰轰烈烈的选秀运动风生水起,也将平民娱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选秀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大众文化破解旧有文化格局,也让我们重视选秀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觉醒力量。同样,选秀运动的诸人狂欢也在一点一点消解传统文化的“一本正经”,这也契合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在超女这场全民娱乐盛会中,几乎绝妙地契合了所有的狂欢因素,在中国这个缺乏狂欢精神的国度,上演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颠覆传统的盛大全民狂欢节。

中国选秀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成为当代一个重大的狂欢化事件,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回归。即使选秀节目存在瑕疵,大众的狂化在官方的介入下大打折扣,但其依旧存在与进步,也昭示着精英文化的漠视、大众文化将有着长足的发展。中国的选秀运动一开始便具有中国特色,选秀所带动出的狂欢化性质也有着其独特的意义。

当以《超级女声》为先例的选秀节目火爆中国时,已清晰地表明一场全民性的娱乐狂欢由此开启。选秀运动这场虚拟游戏所提供的自由与自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众提供了从既存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身份秩序中逃循的解脱方式,而这也正是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所指出的,狂欢节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式的自由,巴赫金赋予了狂欢节僭越的文化意义,反观中国选秀节目,这样的文化意义依然没有失效。解析中国选秀文化的狂欢化性质,结合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四要素同样适用。

一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四要素

1.狂欢化时间要素

狂欢节与现实时间的断裂,使得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生活秩序,进入意念中的狂欢世界。选秀节目有着一定的赛程,从最初的报名海选到最终的名次确定,一般会持续几个月的时间,其间,会有不同场次的比赛,并且播出时间有一定的规则。这几个月就是选手与粉丝们的狂欢节,选手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粉丝主动参与推波助澜。选手与粉丝都出身草根大众,所以才使得选秀运动具备了民间节日的性质。中国的选秀时间随着官方权力的强行介入不断缩短,时间要素的折损成为中国大众当今难得拥有狂欢节的机会打上折扣的原因之一。

2.狂欢化空间要素

空间(无论是物理上还是如今虚拟世界)是狂欢存在的坚实基础。中国的每一场选秀,都有大量粉丝涌至各大城市广场,为心仪选手拉取选票、鼓吹宣传,这已经具备了强烈的狂欢精神。同时,即使在选秀节目的室内演播室,舞台设置也已延至观众席,舞台与观众融为一体,方便了选手与粉丝之间的狂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历史时代的选秀运动,其大规模的人群聚集,已经不限于物理意义上的广场,而更在于展现心理亲近性的广场。

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统一于对选秀的热衷,进入网络上的贴吧、论坛等赛博空间,这也就成为了选秀节目中狂欢化世界的第二空间。

3.狂欢化身体要素

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人的身体不再受到权力的规训,可以自我支配,同样也不再背负道德的压制。选秀运动激起了每一位参与者身体内在的冲动与激情,在舞台上有选手以“怪诞”的装束出场,同样也可以做出下跪、搞怪等夸张的表演。在舞台下,粉丝们也发挥着身体的狂欢,他们为偶像疯狂地挥舞手臂、跳跃、拥抱、在身体上贴上标示等。在中国的每一场选秀运动中,都可以见到大众身体自由舒展甚至接近扭曲的夸张,而这都是对现实中身体被道德、生活等压抑的反抗。在狂欢中,身体脱下了伪装的面目,得以释放内在的能量。

4.狂欢化话语要素

狂欢化的语言没有道德禁忌,狂欢的人们随意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这也摆脱了官方话语长期占据人们生活空间。中国选秀运动中,狂欢化的语言有着明显的表现。一方面,诸如《超级女声》“想唱就唱,唱的响亮”的口号打破了固有的社会身份等级限制,其僭越意义正与狂欢理论相吻合,再者这种张扬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具有了革新意义,建构了充满狂欢式快感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粉丝们的语言也具有了狂欢化色彩,比如超级女声之后诞生的新词汇:“玉米”代表李宇春的粉丝,“凉粉”是张靓颖的粉丝……这些以不同偶像命名的粉丝帮用独有的戏谑性语言支持自己喜爱的偶像。

中国的选秀运动成为了大众的狂欢,这场狂欢使得大众有机会以自己的规则反抗传统的官方文化和娱乐规则。在选秀的硕大舞台上,大众通过身体、语言等符号竭力地表达着对既有社会规则的反叛。这场娱乐盛会,也使得长期缺乏狂欢精神的中国上演着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颠覆传统意识形态、话语空间、阶层秩序的全民狂欢节。

二选秀的非狂欢因素

中国的选秀是一场巨大的全民狂欢运动,但是,这场运动并非自发无序的。绝对纯正的民间话语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早已被官方话语逐渐渗透、整合与重新编码的新民间话语了。时间空间由传媒所制造并且带上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取决于收视率的高低,广告费、短信费的多寡);身体的狂欢囿于官权力的规制而得不到充分的表达;而在狂欢化的语言中,人们除了能看到“粉丝”向偶像示忠以及毫无创新性的相互灌水谩骂以外,没有任何独特之处。因此,“选秀”的狂欢并不等于真正狂欢化的选秀,脱离了真正狂欢精神的选秀与巴赫金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背离。狂欢节在消解不平等的过程中却恰恰建构了不平等,在反抗现实秩序的同时却重建了另一个现实秩序。

选秀中,这种重建现实中的秩序无处不在。超女选秀中一路过关斩将、突出重围的选手除了拥有实力精力外,财力也必不可少,没有财力的勉强支撑到决赛已经身心俱备,而家世显赫的轻松晋级,气势勇猛;不仅选手因为财力被分成“三六九等”,选手们的“粉丝”也以自己为偶像花费的多少来确定粉丝的等级。这不恰恰是现实世界中等级秩序的复制与重现吗?

选秀节目中草根们的狂欢,对业已形成的官方文化和娱乐规则造成了莫大的冲击。但是在狂欢化的同时,草根们又亲手制造了新的规则与秩序,故这种狂欢经不起现实的推敲与考量。

参考文献

[1]杜骏飞.“粉丝”现象带来怎样的文化冲击

[2]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2008(5):323

[3]杜骏飞等.选秀——庄严的嬉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0):133、138

〔责任编辑:李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