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脂蛋白B的临床检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载脂蛋白B的临床检验

贾丽

贾丽(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163453)

【摘要】血浆中apoB水平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至70岁以后,apoB不再上升或开始下降;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目的讨论载脂蛋白B的临床检验。方法对样本进行临床检验,从而对医生为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提供依据。结论apoB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肥胖、Ⅱ型高脂血症、胆汁淤滞、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apoB减低见于:肝脏疾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关键词】载脂蛋白B检验

一、概述

(一)生化特性和病理生理

载脂蛋白B(apoB)也是一种重要的载脂蛋白,apoB是一类在相对分子质量、免疫性和代谢上具有多态性的蛋白质,依其相对分子质量及所占百分比可分为Bl00、B48、B74、B26以及少量B50,它们都是Bl00的降解物。正常情况下,以apoBl00和apoB48较为重要,apoBl00或称大B,在肝脏合成,存在于由肝合成的脂蛋白中,主要转运内源性CHO,结合于周围组织细胞表面的LDL受体,与CHO在细胞内沉积关系密切。另外一种为apoB48,或称小B,其相对分子质量为apoBl00的48%,来源于小肠,可能由小肠壁细胞合成,参与外源性CHO转运,不与LDL受体结合。

apoB生理功能:

①参与VLDL的合成、装配和分泌。②apoBl00是VLDL、IDL、和LDL的结构蛋白,参与脂质转送。③70%LDL经受体途径清除,apoBl00是介导LDL-c与相应受体结合必不可少的配体。④apoB48为CM合成和分泌所必需,参与外源性脂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apoBl00主要分布于血浆VLDL、IDL、和LDL中,占这三类脂蛋白中蛋白含量的25%、60%、95%。而apoB48则分布于CM中,占其蛋白含量的5%。正常人空腹所测apoB为apoBl00。正常情况下,apoB水平随CH0和LDL-c水平变动。每一个LDL、IDL、VLDL与Lp(a)颗粒中均含有一分子apoBl00,因LDL颗粒居多,大约有90%的apoB分布在LDL中,故血清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它与LDL呈显著正相关,但当高甘油三酯血症时(VLDL极高),apoB也会相应地增高。

apoBl00也有多态性的特点,apoBl00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疾病有:家族性低β脂蛋白血症与家族性apoBl00缺陷症,后者由于apoBl003500位上的精氨酸被谷氨酸所置换,临床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

(二)apoB的检测

1.检测方法主要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浊度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

检测原理:血清apoB与试剂中的特异性抗人apoB抗体相结合,形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产生浊度,在波长340nm测定吸光度,吸光度反映血清标本中apoB的浓度。

稳定性:血清可以在4℃条件下保存至少3d。在-20℃条件下,使用抗生素和抗氧化剂可以使apoB保持稳定至少6个月内。最好在-80℃冷冻保存。

2.参考范围

男性:apoB合适范围为0.59~1.43g/L;

女性:apoB合适范围为0.61~1.56g/L。

3.检查指征

(1)早期识别冠心病的危险性,对具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家族史者进行发病危险性估计。

(2)使用调节血脂药治疗过程中的反应监测。

(3)高脂蛋白血症分型与诊断。

二、血清apoB异常常见原因

apoB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肥胖、Ⅱ型高脂血症、胆汁淤滞、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apoB减低见于:肝脏疾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三、临床思路

(一)除外非疾病因素

血浆中apoB水平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至70岁以后,apoB不再上升或开始下降;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

中国人的apoB水平低于欧美人。

(二)apoB病理性异常

1.apoB病理性增高

(1)家族性载脂蛋白Bl00缺陷症(FDB):病因:①由于2号染色体上apoB基因突变造成apoBl00上3500位的氨基酸被置换,影响了LDL-c的分解代谢,导致家族性载脂蛋白Bl00缺陷症。②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

临床表现:主要是血浆CHO和LDL-c浓度中等或重度升高。这类患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虽较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低,但两者在临床上很难区别。

FDB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都是由于LDL-c分解代谢障碍而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然而两者所致高胆固醇血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FDB是因apoB遗传缺陷即配体的缺陷所致,而FH则是LDL-c受体的遗传缺陷所致。

FDB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性与FH者相类似。60岁以前发生冠心病者大约占1/3。肌腱黄色瘤发现率38%,脂质角膜弓28%,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8%。大多数FDB者若伴周围血管疾病则常合并有高血压。

(2)apoB增高和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受累者可表现为Fredrickson分型的Ⅱa型(以LDL-c升高为主)、Ⅱb型(LDL-c和VLDL同时升高)或Ⅳ型高脂血症(以VLDL升高为主或伴有LDL-c升高)。

(3)apoB增高和高β载脂蛋白血症(HABL):此类患者LDL-c常在参考值范围内,但apoB浓度升高。患者多半有轻、中度高TG血症或饭后TG的清除延迟,发生CHD的危险性增加。HABL的这些特点和那些总CHO和LDL-c都升高的家族高脂血症相似,所以要想鉴别这两种情况,测定apoB就至关重要了,但必须同时用同一样品测定CHO、LDL-c、apoB才能鉴别。有报道指出患CHD的患者中HABL占18.9%;而无CHD的对照组中只有8.4%。

(4)apoB增高和CHD: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中已确认,高apoB是CHD的危险因素,并且apoB是各项血脂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AS)标志物。在高apoB的CHD患者的药物干预实验中表明,降低apoB可以减少CHD发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apoB和LDL-c同样是CHD的危险因素,可用于估计CHD的危险性、降脂治疗效果等。有人认为apoB在评定CHD的危险性方面优于血脂和脂蛋白,因此建议用apoB浓度来评定CHD的危险性。测定apoB优于计算法求得的LDL-c。

(5)apoB增高和糖尿病:对于糖耐量降低和2型糖尿病患者,apoB的测定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两种患者CHD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患者有低HDL-c,高TG血症,但血清CH0和非糖尿患者无大区别,所以apoB可以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6)其他: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肾衰竭、梗阻性黄疸、apoB都可能升高。

2.apoB病理性降低

(1)无β脂蛋白血症(ABL)

1)病因:①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apoB合成、分泌缺陷,使含apoB的脂蛋白,如:CM、VLDL、LDL合成代谢障碍,伴随脂肪吸收和代谢紊乱。②无β脂蛋白血症可能是TG微粒体脂转移蛋白缺陷引起,这种患者血浆CHO和TG明显降低,确诊则需要根据临床表现、肠黏膜的变化和无血浆apoB的判断。

2)临床特征:①胃肠道症状:在小肠和肝内没有apoB,其结果就是引起食物中脂肪在肠管堆积而导致吸收不良。②血液异常:ABL患者有轻至中度贫血,引起大多数循环红细胞为棘性红细胞。③患者明显缺乏脂溶性维生素A、E,导致神经系统和视网膜的病损,如:色素性视网膜炎、共济失调等症状。④血脂异常:ABL患者胆固醇水平很低,其范围为0.5~1.3mmol/L,TG也很低,HDL下降,血中检测不到apoB、CM、VLDL和LDL。

3)治疗:①限制饮食中脂肪摄入,尤其是长链饱和脂肪酸,这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吸收障碍症状。对ABL患者,目前推荐从饮食中另外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例如多进食玉米等。②大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E、A、K。

(2)低β脂蛋白血症:

1)病因: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和无β脂蛋白血症一样,其血浆apoB分泌速度降低,较大的不完整的apoB分子可能促进了LDL受体清除血浆LDL,造成了较低的CH0水平,但除非是纯合子患者,它不会像无β脂蛋白血症患者那么低。由于apoB基因缺陷,患此病时所产生的异常apoB不能和脂质结合。杂合子时血浆apoB浓度不会超过正常水平的l/2~1/4,而纯合子的临床表现和无β脂蛋白血症不易区别。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测定血清apoB来确定,但变性的apoB用常规方法可能检测不出来。

2)临床特征和治疗同ABL患者,但对于低β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其家族调查有助于诊断,因为和无β脂蛋白血症不同,本病患者通常较易发现患同样病的亲属。

(3)其他: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都可能使血浆apoB水平降低。

(三)载脂蛋白AⅠ(apoAⅠ)/蛋白B(apoB)比值

测定apoAⅠ和apoB能直接反映HDL-c和LDL-c水平。脂蛋白中的CHO含量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变化,因而HDL-c和LDL-c不能代替apoAⅠ和apoB测定。一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时,apoAⅠ下降,apoB升高;特别是冠心病时,apoB升高比CHO、LDL-c升高更有意义。脑血管病时,apoAⅠ和HDL-c下降更明显,而apoB往往正常,脑出血时,apoB还可能偏低。有人主张用apoB/apoAⅠ比值代替LDL-c/HDL-c比值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参考值:1.0~2.0。

临床意义:比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可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顾云,王绿娅,吴桂贤等.冠心病和脑梗塞患者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3-16.

[2]张晓晖,李亚峰等.载脂蛋白AⅠ和B测定中标准方式的评价《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第10卷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