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语文学困生走出困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如何引导小学语文学困生走出困境

卢春影

卢春影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教师进修学校1214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而现实中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让人重新思考,如何贯彻新理念,关注学困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也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学困生”依然存在,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遇到的。因此“如何面对学困生,如何转化学困生”也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觉得不管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学困生,都有他进一步发展的可能,甚至有些还能成为优等生。

那如何转化学困生,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比较大的进步?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走进学困生

所谓的学困生是指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未能及时正常地开发智力,暂时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采用取特定的教学手段,施以相关的辅导,改变存在的差异的学生。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有生理的、社会的、学校的及学生本人的等诸方面的因素。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他们数量不多,但势必影响着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更远的方向来看,还影响着将来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工作,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人生幸福。

二、深入了解语文学困的原因,找到切入点

无论你是从一年级开始教授语文课还是中间接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困生的情况,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家庭状况、与同学的关系及同学的评价等。学困生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一般受到的家庭教育很薄弱,爷爷奶奶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够科学,教育方法、方式不完全对,不能正常辅导孩子学习,有时还迁就自己的子孙,这样势必导致孩子不认真完成作业,甚至不写作业,逃学打游戏,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了学困生。

三、以心换心,开启学困生的思想源泉

曾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那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提高教学水平,完善个人人格魅力,尽到做好学生人生引路人的职责。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也就要求我们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更要做抓手,尽其所能,一抓到底。

学困生转化的最大难度,就是从学困生口中得到事情的真相以及消极做法的症结。因此,教师首先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平等审视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这样可以使学困生消除顾虑,对老师亮出心中的底牌。其次,老师真诚地把自己的心交给学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这样,就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使教师更了解学困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转化。

四、找到闪光点,重塑自信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他们越学不会就越不爱学,再加上自尊心很脆弱,经受不住刺激,更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供一个可以发挥其闪光点的平台,在整个班级中使大家认识到这名学生的优点,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与其他学生建立平等、互相尊敬的良好关系,同时也就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有了自信。

五、矫正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方法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语文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会终身受益。学困生要想真正摘掉这顶帽子,除了要矫正错误的学习习惯,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有两个方面:

1.指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点。

主要包括努力学习观点、认真求学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可以采用“一帮一”互助法,久而久之,生生互动的语文学习氛围自然形成。

2.掌握知识方法指导。

主要包括:在知识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力等;在知识储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等;在知识输出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和综合、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等。

总之,教师要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用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他们自己想学的目的。课堂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在实施开放教学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困生。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要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终有一天学困生们会走出困境,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