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伤患者急诊救治的心理护理

/ 1

车祸伤患者急诊救治的心理护理

唐颖

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133000

随着社会发展,车祸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多。车祸指行车时所发生的伤亡事故,造成伤害大致分为减速伤、撞击伤、碾压伤等。减速伤是由于车辆突然而强大的减速力所致伤害,如颅脑损伤、颈椎损伤,主动脉破裂、心脏及心包损伤,以及"方向盘胸"等。撞击伤多由机动车直接撞击所致。碾挫伤及压榨伤多由车辆碾压挫伤,或被变形车厢、车身和驾驶室挤压伤害同时发生于一体。

因此,车祸的伤势重、变化快、死亡率高。车祸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害,为城市人口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救命的关键。急诊护士必须拥有良好的,当发生车祸伤时,当事人往往惊慌失措,很容易发生“二次伤害“事故,所以有必要了解事故处理常识。车祸伤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甚大,因此,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使治疗收到最佳效果。

车祸伤患者的心理特点

1.恐惧、焦虑车祸伤一般都是突发

由于高速公路车祸伤均是外地患者,人地生疏加上突发事故,伤员情绪均较激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所以心理护理要贯穿在整个救治过程当中。护士应特别注意使用安慰性语言,并尽量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尽快与家属联系。注重非语言交流,心理学家指出,信息交流=7%语言+38%语调+55%面部表情。护士要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在与患者交谈时注意力要集中,态度亲切诚恳,并不时加以点头和手势,以增加语言力度,使患者踏实。

2.心理应激反应:创伤多为意外事故所致

如交通事故车祸、机械性损伤是一种突发性灾害,患者常常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主要表现为发呆,言语失去控制,行为失去目的,有的感到不能动弹,有梦幻感,有的出现精神高度紧张,极度恐惧,也有的重度兴奋。

3.期盼心理:急诊创伤患者由于突然受伤,面对出血、疼痛和暴露的伤口,因此,入院后求治心理非常迫切。

主要表现为激惹性增高、急躁、缺乏耐心、攻击性强,部分病人对手术前的常规准备过程不能理解,要求立焦虑:由于患者对所遭遇的创伤既无思想准备,也无基本知识,对此,往往会担心离断的肢体能否成活,功能能否恢复,是否造成残疾,影响美观。表现为敏感、多疑、对医护人员的表情、动作或语言格外敏感、忧心忡忡。

4.继发性获益心理:交通事故等意外伤者,入院时为了能获得足够赔偿,往往夸大病情或症状。表现为与客观病情不符的主诉,哭闹与喊叫,以期望得到他人或肇事者重视。

心理护理措施:

早已充满恐惧感,对意外事故的伤害,心理随应能力更是有限,孤独、自卑、焦虑、绝望、惧死心理兼而有之,护士应态度和蔼,言行礼貌,尊敬患者,施行诊治时力求稳、准、轻、快,要充分照顾患者的特点,为迎合患者的心理应给予适当的称呼,且不可因其衣着、年龄、生理、心理等方面表现出厌烦情绪甚至歧视。应及时通知其亲友来院陪伴照顾,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使患者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急诊车祸伤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也包括家属。由于交通事故的突发性,家属没有思想准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同时,由于家属年龄不一、文化层次、社会修养不同,以及患者病情家庭地位不同,因而患者家属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和表现。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急诊车祸伤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也包括家属。由于交通事故的突发性,家属没有思想准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同时,由于家属年龄不一、文化层次、社会修养不同,以及患者病情家庭地位不同,因而患者家属出现各种心理反应和表现。

了解家属的心理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是医护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首先,护理人员对来院的患者应积极组织抢救,在抢救过程中,要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保持沉着、冷静,准确迅速地处理各类问题,这样不仅能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增强其安全感,而且可使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对于文化层次低、惊慌失措、悲伤哭泣的家属,应劝说其离开伤员,对伤员的伤势、治疗情况和可能预后如实相告,取得他们的配合,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对于抢救无望的患者,也应全力地,认真地做最后努力,以满足家属起死回生的愿望,直到医生宣布终止抢救和家属表示同情、理解和安慰,即使个别家属一时丧失理智,做出无理举动,也应予以谅解,给予安慰和疏导。

总之,作为医护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和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根据急诊创伤危、急、快的特点,结合患者各种心理状态,积极灵活地应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心理护理,使病人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在车祸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是抢救成功的重要部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直接影响患者的愈后。对不同状态的患者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如对突发车祸患者采用自我中心疗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治疗中患者采用行为和认知矫正疗法,平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期患者采用自省疗法,发挥患者个人的适应力和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