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温室大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发展温室大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朱伟华

朱伟华河北省平泉县台头山乡人民政府

摘要:用温室大棚进行蔬菜生产,实现了农产品的错季生产和反季销售。温室大棚具有采光面积大、增温速度快、保温性能好的特点,单位土地产量大、收益高。平泉县有着悠久的温室大棚发展历史,在技术、气候、土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由于近几年温室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农民对此非常认可。但在发展温室大棚中,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以解决,让农民依靠温室大棚发展相关农业产业,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关键词:温室大棚增收致富

温室大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低风险的农业产业,它打破了传统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实现了农产品的错季生产和反季节上市,是当前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全国各地均因地制宜发展温室大棚,设施农业建设在全面展开,有效地推动了种植业的发展。由点到面,由小到大,设施农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转变,全面提升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也从中受益匪浅。

一、温室大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平泉县大力倡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取政府引导、典型示范、政策倾斜、市场拉动、群众自建等多种有效措施,着重发展了温室大棚建设,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从全县温室大棚发展情况看,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集约、由单一品种到百花齐放、由低水平种植到高科技发展的过程。温室大棚也由初始的试验示范,发展到目前的大面积推广。截止2011年末,全县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累计面积1.6万多亩,产量近22万吨,亩产值5.3万元,总产值达8亿多元.。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二、发展温室大棚的优势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我县设施农业提供了科技支撑。我县着力推广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秸杆反应堆、滴灌、地膜覆盖等10余项温室大棚生产管理技术。加强引进名特优新蔬菜、花卉品种,育苗技术由畦式育苗发展到营养钵和嫁接育苗。在贮藏技术上,实现了传统方式和现代监控技术相结合,利用恒温保鲜库,进行蔬菜贮藏。在技术服务上,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下乡入村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物资等服务活动,每年举办农业科技培训1400多场次,发放技术资料20多万份(册),培训农民25万多人次。使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逐年提高。

成功的实践经验为我县设施农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乡镇在发展温室上,注重与坡改梯、土地整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农业项目紧密结合,力争低投入、高产出。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和台头山乡是蔬菜大棚发展较早,也是发展较好的代表性乡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反季蔬菜畅销,价格走高,菜农们的钱袋子鼓了,设施农业得到普遍认可,由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由小门小户发展到园区基地生产。榆树林子镇刘建海建有温室大棚23个,2011年温室大棚收入近百万元。在平泉县,像刘建海一样依靠温室种植蔬菜、花卉富裕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温室发展实现了园区化建设,种植户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购销、统一管理,发展订单式农业,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增加了种植户收入。

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为平泉发展温室大棚提供有利条件。平泉县地处朝阳干旱区,十年九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冷期长,农作物生长期短,且农民多以种植玉米为主,一年一茬,水浇地少,只能“靠天收”,遇有大旱灾或冰雹灾等甚至绝收。正常年景,平均亩产玉米900公斤,毛收入仅为1800元左右,与温室大棚收入相比,少收入3万多元。近十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耕种面积减少,尤其是经济作物的耕种面积减少,收入就明显降低,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加。以上这些条件,都为发展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发展温室大棚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从为农民“输血”到农民自己“造血功能”,农民自己发展产业致富已不再是梦。同时,发展温室大棚还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相应的建棚队伍、技术服务服务、采摘队伍、小时工及物资供应商、经纪等一系列后续产业,应运而生,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淘金”,实现了大棚户与周边群众共同致富。而且,温室大棚水、电、路全部配套,受旱灾、冰雹等自然的影响较小,旱涝保收。所以说,发展温室大棚,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出路。

新生的种植模式让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据调查,发展设施农业,种植户在大棚的种植中可以一年两种两收、一种三收。比如:种植黄瓜,在每年十月份,第一茬种植黄瓜,腊月开始上市至次看四月结束;二茬在五月份种植越夏西红柿,七月份上市至9月末结束,如此循环直到下一个轮作周期。百合花种植属一种三收,种一茬花球两年内产三次花。一年下来,百米大棚1.5亩,收入6万元,亩收入达到了4万元。比传统的春种秋收种植模式,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由此看出,建设温室大棚是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

三、温室大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认识参差不齐。目前,农民群众建设温室大棚存在“三怕”:一怕温室大棚投入多,风险大;二怕温室大棚建设数量多,产品销售不出去;三怕技术服务跟不上,影响产量质量。从调查走访情况来看,已经建棚且从中偿到“甜头”的农户对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的认识比较清楚,而且还有继续扩大温室大棚建设规模的意向和愿望。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对发展温室大棚的认识不太明确,有畏难情绪,存在观望及等、靠、要的思想。

2、建设资金相对不足。建一个标准的温室(9米宽,100米长),投入需10万元以上。加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再加上银行贷款难,虽然各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资金政策倾斜,但农户投入的资金仍然大,许多农户由于缺钱而无法建棚,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温室大棚建设进度。

3、销售服务环节滞后。随着近几年温室大棚大规模的建设,温室农产品销售渠道少,销售市场少,有的不规范,出现卖菜难问题。应在发展快的乡镇或县城建立起一个正规的蔬菜交易批发市场。

4、生产方式简单,科技含量不高。全县现有的技术力量覆盖不了温室大棚发展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乡镇技术力量不均衡,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人多外出务工,从事蔬菜种植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对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接受迟缓,应用能力差,大部分仍停留于传统的耕种及管理上,造成新品种种植量小,耕作粗泛,对病虫的发生缺乏监控及防治,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不理想。尤其是对蔬菜的加工,保鲜方面几乎无投入。

5、蔬菜种植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蔬菜种植要求有较好的水肥管理条件,而本区绝大多数蔬菜种植靠自然降雨,农田排灌设施脆弱,制约蔬菜生产发展,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

6、蔬菜生产缺乏深度开发利用,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菜农生产出来的蔬菜仅进行简单的去除黄叶、清洗扎把后便开始上市,缺乏科学的商品化处理,谈不上蔬菜包装出售。

四、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进一步调动农户建棚的积极性。要通过算经济账对比、外出实地观摩、入户动员、典型示范现身说法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调动农民群众建棚的积极性。

2、科学规划,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发展。要因地制宜,以园区建设为主、大户种植为辅、散户种植为补充的发展方式进行。试验示范,妥善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种、什么时间种等问题。

3、多方筹资,着力破解没钱干的问题。要在各级政府部门补贴的基础上和动员群众自筹建棚资金的基础上,通过与金融机构协调解决建棚贷款和部门帮扶的方式,帮助农户解决温室大棚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对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农业产业化及农田水利各类农业发展项目资金进行适当整合,集中财力向温室大棚建设园区和基地倾斜,重点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工厂化育苗中的投入,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推动温室大棚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4、搞好服务,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蔬菜产品技术含量。温室大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的要求高,要通过聘请有经验的农技专家和“土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培训及现场指导,重点培训农民科技带头人和生产者,吸收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培育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搞好全程技术服务,严格按照温室大棚操作规程,大力推广温室滴灌、测土配方、物理防治、温湿度调控等生产技术,切实解决农民温棚建成后的生产技术问题。

5、重视营销,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销售是温室大棚产业链条上的终端环节,也是群众最担心、最犯难的问题。创建品牌和进行标准化生产是解决市场出路的根本措施。在抓好温室大棚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产品的销售,走“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着力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进行名牌农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培育贮藏保鲜和运销大户,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与连通,使产品卖个好价钱。

6、加强蔬菜生产的深度开发利用,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为满足蔬菜市场多样化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本项目建设冷库冷藏,对蔬菜进行预冷降温处理,有效解决蔬菜的保鲜存贮,满足冬季蔬菜市场的需求量,也便于长途运输打入外地市场,提高蔬菜生产附加值。形成淡销季节存贮,旺销季节出售,实现蔬菜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超季反季,四季均衡”。农民心里有底,增收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