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干预的现状及模式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临床心理干预的现状及模式的思考

李翠萍

(河北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心理干预贯穿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积极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帮助或支持,将有助于一定限度内帮助患者排解心理压力、减轻痛苦,延长患者寿命,这对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床心理干预;护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339-02

1981年,中国医药卫生界开始关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这一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并在临床领域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和治疗,注重患者心理机能的调整和提高有效应对方式,心理干预方面的研究及其效果才开始真正被重视并发挥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非精神病性患者除了饱受躯体的疼痛之外,还同时伴有心理的不适感和焦虑、紧张、无助、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邵阿朱、邓光辉、刘晓虹,2004)。若此时,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帮助或支持,将有助于一定限度内帮助患者排解心理压力、减轻痛苦,延长患者寿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Anderson等,1998)成果都已经证明,心理因素对临床患者的疾病康复、生活质量以及预后都有直接的影响,即时正确的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1.临床心理干预的概念

临床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是指护理人员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消除心理烦恼和增进健康。心理治疗是心理干预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心理治疗包括患者所处环境的改善,周围人语言、行为的影响等一切有助于疾患治愈的方法;狭义上是指由心理咨询师专门实施的治疗。心理治疗用到的方法有暗示、催眠、行为矫正、放松练习、瑜伽、体育运动、音乐、绘画等。

2.临床心理干预现状及其成果分析

20世纪前半叶,由于各个心理学派纷争不断,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主要局限在精神病领域,由于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情况,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自1953年特别是1958年起,国内的心理工作者开始进行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在治疗方法上尝试用集体治疗和个别治疗对神经衰弱的患者进行干预;在治疗对象上,已经扩展到大学生、钢铁工人、军队机关干部等各种需要心理协助的普通人群;在治疗的疾病方面,已经从精神疾病领域扩展到高血压、溃疡病、癌症、烧伤、糖尿病等对患者产生心理压力的普通疾病领域,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近十几年来,心理治疗已经突破精神疾病领域限制,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干预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同时医学及其它领域开始重视心理干预对疾病的疗效;另外,国内已有不少地区开办了心理治疗和生物反馈学习班以满足医务工作者的需要。

心理干预是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Nursing)最主要的使用方法之一。在国内,心理护理倾向“PsychologicalNursing”的表述,主要是针对非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而美国习惯于“MentalNursing,PsychiatricNursing”,指的是“精神护理或精神病护理”(刘晓红,2002)。另外由于国民观念、人员配备、学科地位以及评估标准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中美心理护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护理学平行于医学,护士人员数量较多,而且还有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和编外护理人员,美国公民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一旦有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寻求心理援助,政府也会补贴心理疾病治疗的花费;在国内,护理学依附于医学,每千人1.83基本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但缺乏相应心理学知识;社会中虽也存在一些心理咨询机构,但大都是鱼目混珠,缺乏整顿;国民寻求心理帮助或支持时疑虑较重,同时缺乏对精神疾病的包容性.另外心理护理的手段大都源于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行之有效的测量工具和评定手段。临床实践方面,全球趋向高级护理的发展趋势。一些发达国家,除加强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外,还注重心理学、人际沟通和护理美学的教育;注册护士一般高中毕业后接受护理专业教育,学历均要求在大专及以上。虽然我国近几年高等护理教育扩大招生量,但实际上护理人员学历仍以中专为主,占大约85%,有的在职护士甚至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护理教育。可见我国的临床护理实际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状况应引起重视。

结合以往的研究发现,心理干预与心理护理有常混淆在一起使用的情况,并没有做严格的区分.实质上心理干预属于心理护理经常使用的方法,外延要小于心理护理;在人员的实施上,心理干预强调的实施者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的医护人员或者是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精神科医生,他们能够熟练使用心理干预技术如认知疗法和行为干预疗法等。而心理护理的主体是护士,良好的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助人技能,在具体技术方面,护士在经过简单的心理培训和训练之后,通过使用一定的心理干预方法比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暗示疗法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和帮助;在取得资格证书之后采用更为专业的新型心理干预方法帮助患者(杨小玲,2012)。

3.对我国临床心理干预的思考

3.1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我国临床心理在干预疾病的类别上主要以非精神病的重症患者为干预对象,在可查文献中以癌症研究数量最多。在干预措施上,主要采用间接的心理介入方式,使用语言鼓励、健康教育或非语言如眼神支持、改善环境来帮助患者,较少使用专业的心理技术干预以及与专业高级护理。干预主体上主要是由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护士在临床护理时进行,较少有专业的心理学背景的人进行指导和干预,因此干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于在干预类别、干预措施、干预主体以及患者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现状,我国亟需在临床心理干预方面发展适合自己国情的模式。

临床心理干预注重在人文关怀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对临床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手段进行及时的干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患者交流,辅助一定的测量工具如zung焦虑量表(SAS)、Zung抑郁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试图帮助患者找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改变原有的不良认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生活。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目前医疗诊治存在一种程序化、器械化、计算机化的趋势,缺乏了医患者间的接触。在高效率的救治环境和医患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承受较大精神压力的医护人员很难做到对患者富于同情心和耐心等情感关照和心理关怀。因此,无论从现代医学模式出发还是人文关怀的角度,我们都应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满足患者的这一需求。

3.2关于模式的思考

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在理论高度总结归纳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更加强调全面、系统、整体的护理观念。护理的重点是把生物学的病人与社会及其生存的整个外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把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同时,对病人的护理是主动、积极的,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需求,提供适合个人的最佳的整体护理。同时又要把有效地心理干预方法融入到护理过程当中,这就需要通过心理行为干预(psycho-behaviorintervention)即一项通过教育性兼具心理治疗性的渠道,来影响病人应对疾病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战胜疾病的斗志,提高应对能力,减少疾病带来的困惑,以及增加患者控制感和帮助病人更好地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等。

(1)分阶段心理干预

为保证患者在入院、住院和出院各阶段适时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利于自我调节。针对刚入院的患者,要做到讲解入院须知、责任医师和护士以及保持稳定情绪的重要性。住院阶段: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协助树立良好的认知、心理等(注意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出院阶段:指导出院注意事项、功能锻炼方法、遵医嘱服药、交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时间间隔等。不同阶段干预也也让护理人员有步骤、有计划的、高效率的实施干预。

(2)心理干预方法要“对症”

对于焦虑个恐惧患者,应采取和蔼的态度,安慰的同时说服教育;对于悲观、轻生的患者,要耐心鼓励,帮助其振作精神,激发对生活的留恋和热情;对于孤独和抑郁患者,应主动关怀,热情交谈,帮助其建立积极乐观的态度。

(3)做到“全程贯穿”和“因人而异”相结合

由于不同文化层次、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系统等原因,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心理干预要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运用适时、适当的方式贯穿到临床实践当中。这对实施人员有较高的要求,既要具有专业、全面的心理干预知识,又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修养。

【参考文献】

[1]蔡伟雄.外科术前心理干预及其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7,7(7),76-77.

[2]陈瑶,刘晓虹.从杂志刊文窥见我国临床心理护理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30-32.

[3]吕红霞,王灵芝.心理干预对冠状动脉造影病人术前焦虑及并发症的影响U].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308-309.

[4]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蔺秀云.应对策略在癌症患者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

[5]邵阿朱.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常见负性情绪的原因问卷及常模的研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4.

[6]李克,黄少珊.汕头市居民心理护理模式[J].广东医学,2001,22(7):636.

[7]刘晓虹主编.护理心理学[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

[8]杨小玲,袁丽.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方法及心理护理研究展望,2012(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