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

任虹霞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本篇论文结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这一形势,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分析。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给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技术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2016年12月19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为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上一系列措施和举动都足以说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一.供需错配,农产品市场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农产品供求现状

供需平衡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现在农产品的供求不仅在质量上达不到平衡,而且在数量上也难以平衡:玉米、稻谷产能过剩,大豆严重依赖进口,这说明粮食存在有效供给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现象,并且地区差价表现明显;蔬菜在近些年产量和出口有所提升,但由于其基础设施更新不及时、技术进步慢,所以其产品质量低、出口增幅并不明显;水果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产能过剩和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的情况;肉类进口逐渐增加;奶制品与国际市场上的奶制品相比处于竞争劣势,未来形势严峻。以上均表明我国现在农业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3]。

供需错配使得价值规律难以发挥作用,即价格可能过于偏离价值进行波动,从而割裂的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造成市场失灵。此外,社会发展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影响,供需错配会造成这四个环节难以协调统一,从而不利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农产品出现供需错配的原因

1.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农产品市场标准不断提升。同时,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标准也不断提高,在购买农产品时更注重产品的质量。麦肯锡2016年3月的报告显示,中国有50%的消费者表明自己在消费时追求的是优质产品。但在实际中,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却跟不上市场标准的提升速度,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均没有竞争力。

2.农业结构不平衡表现在劳动力减少的速度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步。近些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老人和妇女成为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生产效率自然难以提高。当前迫切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来补足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却未能满足农业的需要。

二.科技落后,农产品生产难以提效

(一)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农业一直采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低。虽然我国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仍较低,在高端技术应用、人工创新创造等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农业现在还处在简单的生产-销售阶段,属于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此外,农产品之前的生产过分注重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导致部分农产品存在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改进农业产业,是农业迈向生产-深加工-销售的高级阶段,由传统产业转变为新兴产业,从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优化农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在农业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方面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关信息还没有实现与农产品生产的结合,两者处在相分离的状态,信息作用于农业生产的能力有限。

(二)提升技术水平的必要性

劳动可分为简单劳动和倍加的简单劳动,即复杂劳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得部分复杂劳动由机器完成,劳动者只需完成简单劳动,从而使得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价值增加,也减轻了劳动强度。

技术水平提高使得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增加,所以采取先进技术的劳动者生产农产品所欲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由此产生。利润的产生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

三.土地制度不合理,农业用地问题多发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承包制度一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土地流转制度多采取村集体统一组织进行流转,这两个制度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素质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紧张,房价飞速上涨,也出现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情况。这一系列现象迫使土地价格飙升,农户不愿转让土地,从而制约了生产关系中土地制度的发展,导致了土地流转困难。

(二)基层管理组织管理不到位

基层管理组织不重视土地承包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所以在实际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人们签订合约时不注重其完善性,合约的不完善一方面为日后出现问题难以解决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不愿意签订长期合约,合约期限往往较短。

四.解决对策

1.针对供需错配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对农业进行补贴,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4],并且补贴应有针对性,不是给每一位农民都给予补贴,而是对进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农民进行补贴,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向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和农户倾斜;一些农产品存在品质差价、地区差价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进行农产品生产。

2.针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到位的问题,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发展信息化。不但可解决劳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经营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外,互联网可以使卖者获取更多的销售信息,从而促进其生产并销售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优质农产品,也可以使买者了解到更多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买到其真正需要的农产品。

3.针对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鼓励农村走集体经济的道路,维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各村可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使用;将土地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重庆为例,重庆实施的是地票制度,即农民自愿将闲置宅基地以票据形式拍卖,这样不仅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农耕地也会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郭天宝,周亚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结构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7(9):80-87

[2]赵意焕.《资本论》地租理论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7(11):75-78

[3]蒋和平,王大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方向[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2):13-19

[4]蒋永穆,张晓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动力探析[J].农村经济,2017(4):14-20

作者简介:任虹霞(1995—),女,山西吕梁人,山西财经大学2017(理论经济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