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效果评价

徐天琼陈权

(云南昆钢医院;云南安宁650302)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外伤性肝破裂采用手术治疗获取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在2010年6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外伤性肝破裂治疗的患者中选择6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37例)与参照组(31例),分别施以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内血肿、ALT、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远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参照组,且两组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外伤性肝破裂采用手术治疗可获取更佳的治疗效果,更具安全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外伤性肝破裂;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22-0047-02

外伤性肝破裂是常见的一种脏器损伤。肝脏是实质性器官,血供丰富,并且具有质脆特点,当肝脏存在病变并且遭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破裂损伤。而一旦出现外伤性肝破裂很容易导致肝脏大出血,并可伴有其他脏器损伤,进而使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以及非手术保守治疗。为此本研究为选择更为优良的治疗方案,对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分析,并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68例对象均为2010年6月-2017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外伤性肝破裂治疗的患者。入选标准:经B超检查或CT检查被明确诊断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破裂;年龄在18-65岁;生命体征平稳,可良好的配合治疗和调查;不存在其他腹内脏器损伤,未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及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存在精神及智力障碍;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未成年及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将入选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差异分为37例观察组与31例参照组。观察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4.0±7.7)岁,其中开放性损伤12例,闭合性损伤22例;参照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3.5±8.2)岁,其中开放性损伤12例,闭合性损伤19例。两组各项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本组患者均接受非手术保守治疗,对患者血压实施有效控制,使血压维持在90/60mmHg以上,控制心率(HR)在90次/min以下,控制血红蛋白水平在90g/L以上。同时依据患者病情采用补液、止血药物以及抗生素药物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嘱咐患者保持禁食,并采取胃肠减压措施,当患者肛门恢复正常排气后才能进食,以流质食物为主。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红细胞比容以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必要时采取腹腔穿刺术治疗。告知患者需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卧床时间应持续4周。

观察组: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及时止血填塞纱布,并对创口进行加压处理。开腹后仔细观察肝破裂情况,清理破裂伤口,并对位于创面处的血管、胆管实施结扎处理。若患者的创口深度较浅且创口较小,可选择断褥式缝合关闭法实施缝合;若创口较深且比较大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在创口中填充大网膜或者凝胶海绵,之后再采取缝合处理。在选择大网膜作为填充物的情况下,需要实施充分引流;针对部分存在大出血症状的患者,需要对肝动脉实施结扎止血。临床多对固有动脉实施结扎,待出血症状减轻后在实施缝合操作。

1.3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两组肝内血肿、ALT、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疾病治愈率。治愈判断标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且基本恢复正常,创面基本或完全愈合,未发生感染,且经治疗后顺利出院[1]。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对研究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中的所有计数资料均选择n(%)表示,计量资料选择表示,所获取的结果分别用X2以及t进行检验。若获取的P值<0.05,则进一步证明了两组间所存在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的恢复情况远优于参照组,且各项指标差异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n(%)]

肝脏是腹腔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在外力作用下极易造成外伤性肝破裂。而外伤性肝破裂是常见于临床的一种急腹症,发病急、进展快,可造成患者肝脏出现大出血,进而可发生失血性休克,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对患者的实施临床诊疗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伤口的具体位置、走向,需要依据患者肝脏破裂程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患者创口周围组织大多数为可逆性损伤,若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及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常规保肝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在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采取营养支持治疗,避免药物使用对患者肝脏产生二次损伤,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生命体征稳定、出血量少的患者[2]。

在采用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时,主要遵循的治疗原则就是清理创伤、止血、清除失活肝组织以及修补、缝合伤口。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恢复时间、肝内血肿、ALT等各项指标改善情况远由于参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远短于参照组,并且有着更高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由此表明手术治疗更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造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手术治疗更具针对性存在关联,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针对肝实质裂伤的情况可采取清创性肝切除术治疗[3]。针对严重性粉碎性肝裂伤多采取填色止血治疗,由于纱布无法直接接触肝创面,而采用明胶海绵作为填充物,利用大网膜完全覆盖后再用纱布进行覆盖,可有效发挥止血功效,并且还可以有效减少压迫性坏死的发生。接受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在术后会有较大几率发生并发症。所以需要在术后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避免发生感染等合并症发生[4]。

综上所述,针对外伤性肝破裂患者需要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以此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周健,黄绪广,毕建威,等.严重外伤性肝破裂手术治疗25例分析[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6,5(1):29-31.

[2]朱英俊,金帅星,高美花.手术治疗创伤性肝破裂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5):1-2.

[3]殷容暖,丁胜文,尹锡洲,等.外伤性肝破裂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临床医学,2017,37(2):82-83.

[4]高励斌,桑卫东.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创伤性肝破裂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5):1523-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