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飞扬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空的奇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4

留白,飞扬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空的奇葩

陈博

关键词:语文教学;留白;价值;艺术效果

留白艺术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部分,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白”并不是没有,而是给人留下了思索、妙悟的空间,留下了绵绵余味,创造了一种虚幻空灵的意境;留下了一个纵横驰骋的空间;搭建了一个品味遐想的舞台。

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不是简省,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就是让课堂有相对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流动的寂静的气氛,给学生构建一个巩固品味、想象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地放飞思绪,促使学生学会联想,引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究,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去“补白”,去创造、去提高,这不正是一个语文教师所孜孜追求的吗?

一、语文课堂教学留白价值

1.留白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已经一步步进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传统的滔滔不绝的填鸭式“一言堂”早已成为“过街的老鼠”,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任然存在这样一种现状:在有的语文教师的课堂上,还非常流行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教师唯恐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太小,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许多孩子就像在T型台上走台的模特儿一样,成为一个“走课者”。课堂成为问题大战的俘虏,学生很少有作出自我独立判断的时间和空间。多数孩子上一个问题还没有思考成熟,就被教师领进了下一个问题。结果一堂课下来,只有少数学生得到了收获和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很多的课堂往往看似流畅,学生看似敏捷,成效看似卓著。其实,这样的课堂只有不多的一些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成为课堂的看客。这种看似热热闹闹,实际耗时低效。原因之一也许正是一些教师忽略了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语文教学中必要的“留白”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乘上思想的翅膀,用自已积累的知识和独特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去“补白”,去跟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想碰撞,从而对教学文本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利用课堂的“留白”,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与思考,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2.留白是推动落实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需要

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课堂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去反刍、去领会、去体验。而“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的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试题库”,造成大批学生“暴饮暴食”、“消化不良”,“猴子掰玉米”,到头来一无所获。

学生的“知、情、意、行”,都得有个"悟"的过程,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的课堂必须得留下“悟”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说,教师一吨的空洞说教,不及学生一两的自主学习。教学中的“空白”,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以愉快的感受,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其想象力、思维力,更好地体会文中的妙境。

3.留白是心理认知规律的要求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面对一种“空白”时,人们会产生一种填补空白,使其“完满”的冲动,类似于孩童面对白墙的涂鸦行为。这一填充空白的过程是“涂鸦者”充分运用想象、尽情创造的过程,是使其思维得到充分锻炼与提高的过程,是学生养成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更是培养具有开放的心态、批判质疑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的过程。而填补的过程结束后,这一过程将会带给“涂鸦者”无比的满足与快乐,也会激发涂鸦者进行下一次涂鸦的心理期待。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而且要留出时间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准备,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现。“留白”其实就是一个静心思考、内心独白的过程,留足让学生发散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就是在内心酝酿问题的过程。

4.留白具用独特的生命价值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帕森认为,在教学论中,“学生的特征必须被详尽地说明。”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为对象的,然而却是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前提,施加系统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身心进一步发展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留下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空白,即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留下独自体验的空间,留下自我陶醉的时间,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是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的。

学生在教师精心留下的“空白”中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将自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无疑,教学中的留白将极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留白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的时间,留下了独自体验的空间,这是对学生独特生命的本体存在的充分关爱,更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尊重。课堂留白是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心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寻求心灵与文本契合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个体对生命与文本的体验是放松的。课堂留白带给学生的正是一种个性生命价值的体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二、“留白”的艺术效果

留白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独自体验、自我陶醉、自由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巧妙的留白可以发展学生自觉体验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激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可以丰厚学生的内心世界,修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巧妙的留白同样可以给课堂带来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使得语文课堂拥有“留白”之美。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导入留白的畅想之美

一堂课开始时,学生并不都随着铃声的结束而静静地坐等教师上课。课前的新鲜事儿往往还会让他们津津乐道,左顾右盼,心猿意马。此时,教师的留白可以起到很好的镇静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稳定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凝神屏息等待着“精彩剧本”的上演。

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曲”,它虽不是高潮,却很重要。我们可用它来创造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一个课本剧片段等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使其充满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求欲。随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自然引入课题,可以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才是“留白”的导入呢?先看这个导入设计: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出场,却没有把上课的课题、文本事先呈现给学生。临时分发课文,反面朝上。一切准备就绪。教师开始导入课文。教师说: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他是谁?学生不断修正,最后异口同声地高呼——苏东坡。

教师说:对,苏东坡,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音乐随之响起,好像有金戈铁马之声。教师激情吟诵。

这样的导语,可以说精彩至极。它不仅仅是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导入文本,还有效留下了“空白”,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评价了苏东坡,内心中有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学好文本的冲动油然而生。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朗读留白的安静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个浅显的道理我们教师都懂,也都身有体会。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生怕学生“收获”太少,或怕被同行斥之为“气氛不活跃,没有创新”,总爱对学生讲“时间有限,快速阅读”。试想,此时有的学生正在诗书的境界中徜徉,有的或许才刚刚入文,怎么可能做到深入思考你提出的问题呢?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也无从体现了。说实话,很多学生之所以能谈吐不凡、笔下生花大概不是得益于你课上的条分缕析,而是得益于平常“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积累。

书声朗朗的课堂必不可少,然而默读更关注了个体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一重要时刻。”对于文章,只有静静地阅读、安静地思考,才能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因此,我们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充足的静静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有一个自我走进文章的时间。此处的留白如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前的转轴拨弦,看似在调音,实则是在调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感情朗读中的留白期待的就是这种艺术效果

例如,在教学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时,笔者设置了一段背景音乐,营造了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氛围。运用留白,让学生闭目遐思激起情感的变化,再配乐朗读,此时,学生很快融入到作者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之中,体会到了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深深怀念。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质疑留白的涟漪之美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独立思考,放飞思维,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或有缺陷。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学生尚未认真阅读的情况下就随意地、一味地让学生“质疑问难”,这实际上是怂恿了学生疏于思考、随意质疑的不良行为。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质疑问难后的留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前期的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优质的质疑问难犹如在孩子的心湖上投入一颗智慧的珍珠,这晶莹的珍珠落在水中将荡起层层怡人的涟漪。而质疑后的巧妙留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它如同心湖上激荡起的涟漪,又如同珠落玉盘绵延的余响,给人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想象。

例如,教学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开场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这位教师接着笑了,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留白”的价值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异常活跃。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疑于无疑,平中出奇,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读留白的宁静之美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一个个学生为主体的独立的内心感受的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一个自由遐想的空间。要让他们在宁静中学会思考,学会自己与自己“交流”,从而不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留白,为学生在“学”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思”的平台。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宁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只有课文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学生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曲虽终,情未尽;调虽歇,愁愈生。此时的留白达到的正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5.“东船西舫悄无音,唯见江心秋月白”——延伸留白的快乐之美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课外,在一节课结束之前,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让学生欲罢不能,以唤起探求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语文新课程观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倡导大语文观。因此,课堂语文的结束正是生活语文的开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把课内外有效链接,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同时,我们也要在课堂外给自己留有反思的时间,“功夫在诗外”,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高质有效地进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因此,我们在处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时,不必每节课都把这一环节纳入课堂,而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如对《在山的那一边》这首诗的主题解读,诗中的山理解为艰难险阻,海理解为理想境界之外,还可以有许多新的解读方式:山可以理解为传统和习惯势力、闭塞和守旧风气等,海则可以理解为创新、开放思想等。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结束后,通过“留白”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话题,也许学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

6.“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结课留白的思绪之美

一堂课,声不断,语不绝,未必是好课。结语是一堂课的“终曲”,余音绕梁,拓展想象。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尾一定会留下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用好“留空法”也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教师把“空”留在关键之处,甚或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适时运用,不能随意与盲目,也不能太多、过滥。留空的内容应与学生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课堂教学的结束只是狭义上的结束,即特定时间段里课堂对话的结束。而结果的方式很多,异彩纷呈的教学结课方式,给课堂教学或是轻松愉快地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或是大笔墨地书上一个凝重的惊叹号,或是意犹未尽地点上个含蓄的省略号。

三、结语

少着墨,多留白,让“无语之处皆成妙境”;少精讲,巧留白,让“无语之处尽得风流”。语文教学一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可言。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诚如是,行不言之教,我们的课堂就会焕发出春天般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吴中强.论语文教学中有效的留白艺术[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5).

[5]端木玲玲.语文课堂教学“留白”艺术略论[J].职教通讯,2005(2).

[6]王书月.从模式语文到头脑语文[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7]张东明.素质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8]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

邮政编码: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