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常见血型系统及疑难配血问题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6

人类常见血型系统及疑难配血问题的探讨

王文科1杜闻竹1肖萍1王炎煜2

王文科1杜闻竹1肖萍1王炎煜2

(1辽宁省人民医院输血科110016;2辽宁省辽阳灯塔市中心医院111000)

【摘要】人类血型系统主要包括红细胞的ABO、Rh及亚型,血小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原抗体,白细胞抗原抗体等,因其本身的复杂性常常使配血结果出现诸多的不确定性,总结配血实验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改进,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血型系统亚型疑难配血

医院输血科每天进行着大量的血型血清学鉴定实验,在这些实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血型不能正确判断或交叉配合试验不符合等疑难问题或者是难以解释的异常实验室结果,导致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甚至输注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因此,如何正确系统地认识人类常见的血型系统并解决好血型血清学疑难问题,是对所在输血医学机构业务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的考核和检验,对保障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1红细胞ABO、Rh血型抗原与抗体

1.1ABO血型抗原与抗体

(1)抗原:①ABO血型系统至少由3组基因所控制,即H和h,A1、A2B和O,以及Se和se。在没有H基因时(定名为hh)为H抗原物质前身物,结果形成Oh型(孟买型),在这种情况尽管ABO基因存在,A或B抗原将不会形成,是因为不存在A和B抗原的前身物H抗原物质所致。②ABO基因位点位于第9对染色体上。婴儿一般在18个月后才充分表现出抗原性。③ABO抗原有两种:一种是可溶性糖蛋白,存在于体液及血浆中;一种是脂蛋白,存在于红细胞膜以及其他一些组织细胞上。两种抗原具有相同型的特异性。

(2)抗体:ABO抗体可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后者又称为同种抗体。天然抗体是指未经可察觉的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体。通常O型的血清中多数为IgG抗A、抗B,而A型或B型的血清中大多数为IgM的抗B或抗A。

(3)ABO血型鉴定:①用已知抗体型特异性试剂血清检测红细胞的抗原,称为正向定型或红细胞定型;用已知血型试剂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则称为反向定型或血清定型。②O型血清中的抗A、B,在测定A或B亚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区分A1和A2时,可用抗A1血清。在反向定型中,一般用A1、B和O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用于检查不规则抗体。当怀疑有抗A1时,必须用A2试剂红细胞鉴定。

(4)ABO亚型特点:①ABO血型亚型的常规分型鉴定为血清学方法,这种分型方法理论依据是以红细胞表面抗原表位的多少及活性的强弱,以及该红细胞对相应抗体的吸收、放散能力大小来分型的。对于多特异性和单特异性抗IgG抗人球蛋白试验,出现凝集现象,需每个红细胞至少要包被200~500个IgG分子才能被检测出来。ABO血型亚型红细胞之所以有时不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只是红细胞上的抗原表位较少所致。②流式细胞术法检测ABO血型亚型时应用标记荧光素的抗A、B直接结合到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上,较之传统的吸收放散试验,具有简便、快速、结果客观、重复性好、其灵敏度、特异性都较强的优点,较好地显示抗原含量的多少。

1.2Rh血型抗原与抗体

(1)抗原:在Rh血型中D抗原性最强。常规情况下,临床输血前检测只进行RhD鉴定。倘若检测某一个体RhD血型阴性时,须进一步鉴定C、E、C和E抗原表达情况。如配血试验中发现有不规则抗体存在等情况下,也须进行C、E、C和E抗原检测。

(2)抗体:①由于在Rh血型中,抗D是血清中最常见的免疫性抗体,为IgG性质,在血型系统中IgG抗D与其他抗体不会产生补体瀑布式反应。在抗人球蛋白介质和酶介质中呈现较强反应。少数抗D血清含有IgM抗体,但总伴有IgG抗体。这些IgM的抗D血清能在盐水介质中与Rh阳性细胞出现凝集。②抗C可免疫性产生,也可天然产生。抗体性质可以是IgG,也可以是IgM。大约30%的血清中既含抗D,又含抗C。抗C、抗D有时可引起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通常情况下抗C携带者输血应输注红细胞C抗原阴性的血液制剂。③抗E大多数为天然存在,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常见抗体,较少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抗E一般是IgG抗体,但仍有极少数人群具有IgM性质的抗体。红细胞D抗原阳性随机人群中有62%为红细胞E抗原阴性,并且部分红细胞D抗原阴性的个体红细胞E抗原也阴性。通常抗E与抗C同时存在。对红细胞E抗原阴性患者检测抗E时,必须排除抗C存在的可能性。抗E携带者输血需输注红细胞E抗原阴性的悬浮红细胞或全血。④抗C通常是IgG性质,也是常见的免疫抗体之一。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大部分红细胞C抗原阴性者也可红细胞E抗原阴性,因此,对红细胞C抗原阴性患者检测抗C时,必须排除抗E存在的可能性。抗C携带者输血需输注红细胞C抗原阴性的悬浮红细胞或全血。⑤抗E不常见,但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抗E也是最易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特异性IgG自身抗体。对具有抗E的患者输血需输注红细胞e抗原阴性的悬浮红细胞或全血。

1.3红细胞的其他血型系统

(1)MNS血型系统;(2)P血型系统;(3)Lewis血型系统;(4)Kell血型系统;(5)Lutheran(Lu)血型系统;(6)Duffy血型系统;(7)Kidd(JK)血型系统。

2血小板抗原与抗体

2.1血小板抗原

(1)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①红细胞ABO血型系统的抗原:从人类血小板上能检测出少量红细胞A抗原和B抗原,与其红细胞ABO血型抗原一致。它们可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同,是从血浆中吸附上去的。现证明血小板表面存在ABO、Lewis、I、i和P等抗原,但缺乏Rh、Duffy、Kell等系统的抗原。②HLA—Ⅰ类的抗原:HLA—A和B位点的抗原也可出现在血小板膜上。血小板上HLA抗原也是吸附于血小板表面,而不是血小板膜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证明血小板上存在从血浆中吸附的HLA—A、HLA—B与HLA—C抗原,均属HLA—I类抗原。

(2)血小板特异性抗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是位于血小板膜糖蛋白(GP)上的抗原表位,是血小板膜的一部分,也是血小板本身固有的抗原。血小板抗原可应用相应的同种血小板抗体来鉴定。

2.2血小板抗体

由于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清中可产生血小板相应抗原刺激后抗体,当再输入血小板后,就会产生血小板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引起输入血小板的迅速破坏,使得患者血小板计数不仅不升高,反而有时会减低。输血小板后产生的同种抗体主要是针对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和HLA抗原。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约有8%产生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体产生的频率主要取决于输注的次数。输注次数越多,抗体产生的频率就越高。

3人类白细胞抗原及抗体

3.1人类白细胞抗原与抗体

(1)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是一个共显性遗传系统,即每个基因所决定的抗原都在细胞膜上表现出来。HLA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同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间存在明显的连续不平衡,即实际观察到的某两个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倍型上频率与预期值有一定差异。

HLA系统的A、B、C、DR和DQ位点上的抗原可用血清学方法检出,一般应用微量淋巴细胞试验,而D和DP位点抗原可用细胞培养方法检出。到目前为止,HLA—Ⅰ与Ⅱ类抗原均可应用基因进行检测。

(2)人类白细胞抗体:单一的HLA基因产物含有几个抗原决定簇可以刺激产生不同的同种抗体。临床上人类白细胞抗体由输血、妊娠或器官移植等免疫产生。根据同种表位可以把同种抗体分为两类:一类仅与一种HLA基因产物反应的抗体;另一类则是能与不止一种HLA基因产物结合的抗体。HLA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别多数为IgG,少数为IgM。

3.2人类粒细胞抗原与抗体

(1)人类粒细胞抗原:在中性粒细胞上还存在着特异性同种抗原,称为人类粒细胞抗原(HNA),它具有遗传的多态性。目前通过核酸技术发现9个抗原分别是:HNA—la、HNA—1b、HNA—1c、HNA—2a、HNA—2b、HNA—4a、HNA—4b、HNA—5a、HNA—5b。这些抗原都受控于显性遗传基因。

(2)人类粒细胞抗体:机体受人类粒细胞抗原刺激可产生人类粒细胞抗体,可导致输血后发热反应、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1]。

4ABO和Rh定型试验中常见问题

4.1正定型出现的问题

(1)红细胞致敏:受免疫球蛋白致敏的红细胞,在含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可发生凝集反应。

(2)ABO亚型与变异型:ABO亚型检查中,A、B抗原可能为弱抗原,难以检出。另外,在ABO变异型如孟买型(Oh),类孟买型、CisAB型等往往导致正反定型不符合。

(3)近期输血:试验前曾输入与患者ABO不同血型的血液,使血液标本成为ABO血型不同的红细胞混合物,定型时显示“混合外观凝集”现象。

(4)嵌合体血型:这种血型者体内有2群红细胞群体,定型时可以出现“混合外观凝集”现象。

(5)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某些白血病患者和难治性贫血患者中,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可受到抑制,抗原性减弱导致检出困难。

(6)红细胞多凝集现象:红细胞因遗传或获得性的表面异常,发生多凝集现象。获得性B:由于革兰阴性菌的作用,如O86大肠埃希菌大量感染的患者红细胞可获得“类B”的活性。

(7)血型特异性物质过高:一些卵巢囊肿病例,血型物质的浓度很高,可中和抗A和抗B定型试剂,要得到正确的正定型结果,必须洗涤红细胞多次。

(8)异常的血浆蛋白:受检者血浆中的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异常,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原等问题,能导致缗钱(串)状形成,造成假凝集现象。

(9)药物等因素:药物、右旋糖酐—70及静脉注射某些造影剂可引起红细胞聚集,导致假凝集。抗A、抗B定型试剂的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往往导致正定型出现假阴性结果,特别是ABO亚型抗原鉴定时会有差异。

4.2反定型出现的问题

(1)血清异常:脐血中的华通胶或血清蛋白引起缗钱(串)状形成,影响反定型结果。

(2)近期内大量的血浆置换治疗:由于使用大量的ABO不同型的血浆做置换治疗,标本血清中含有供体血的抗A或抗B抗体,造成假凝集现象。

(3)意外抗体的存在:受检者血浆中含有ABO血型抗体以外的不规则抗体,与A、B型试剂红细胞上的抗原发生阳性反应。

(4)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可能会因免疫球蛋白水平全面下降而使血清定型时不发生凝集或凝集反应减弱。

(5)年龄因素:在尚未产生ABO抗体的婴儿,或由母亲被动获得抗体的婴儿,或抗体效价下降的老年人,试验时可出现异常的结果。

(6)防腐剂因素:患者可能含有对防腐剂中的成分或对混悬介质的抗体,导致ABO定型差错。

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时血清学试验必须在正定型试验中增加抗A1,抗A、B,必要时可增加抗H的反应;反定型时增加A2型红细胞、自身红细胞的反应。结合上述可能导致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综合分析,必要时可结合吸收放散试验、中和抑制试验、抗体增强技术,甚至家系调查等以获得正确的ABO定型结果。

4.3Rh定型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常规情况下,红细胞只做RhD定型,当有特殊理由时,例如家系调查、父权鉴定、产前检查时需要确定纯合子或杂合子,以及配血试验中发现有不规则抗体存在等情况下,才需要做Rh血型抗原全部表型定型。特别是e抗原定型,因抗e试剂血清来源困难而较少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经试验即可推测出E抗原阴性的细胞是e阳性的。

Rh定型主要鉴定D抗原,注意必须要有严格的对照试验,包括抗原的阴、阳性对照以及试剂对照试验,才能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正确地获得定型结果。

(1)导致Rh血型鉴定可能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直抗阳性的标本往往是ABO血型错输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标本,使用IgG类Rh抗体时可导致假阳性的结果。这些患者的红细胞必须做放散试验,直到直抗试验为阴性才可以做Rh血型鉴定或使用IgM类Rh抗体可避免假阳性结果。①受检细胞已被免疫球蛋白致敏,或标本血清中,含有引起红细胞凝集的因子。②受检细胞与抗血清孵育的时间过长,含高蛋白的定型试剂会引起缗钱(串)状形成。③标本抗凝不当,受检过程中出现凝血或出现小的纤维蛋白凝块,误判为阳性。④定型血清中含有事先未被检测的其他特异性抗体,造成假阳性定型结果。⑤多凝集细胞,造成定型的假阳性。⑥检定用器材或抗体被污染,造成假阳性。

(2)导致Rh血型鉴定可能出现假阴性的原因:①受检细胞悬液浓度太高,与定型试剂比例失调。②漏加或错加定型试剂。③定型试剂的使用方法错误,没有按说明书进行。④离心后摇动用力过度,摇散微弱的凝集。⑤定型试剂保存不当,导致失效。⑥弱D抗原或D变异型与某些抗D不发生反应。

(3)弱D型(weakD)或D变异型(PartialD)的鉴定:弱D型红细胞带有D抗原,属于Rh阳性红细胞,但D抗原量减少,在正常D阳性个体的红细胞上一般有10000~33000个D抗原,而在D抗原弱表现形成的红细胞上,抗原位点数量在200~10000。弱D型患者与RhD阴性患者一样,同样也有可能产生抗D抗体。D变异型往往缺失正常D抗原上部分抗原表位,体内能产生针对所缺失的D抗原表位的抗体。弱D和D变异型在与不同的抗D反应时有时呈阴性反应,所以必须做确认试验。由于弱D型红细胞的D抗原量减少,与某些抗D的反应呈阴性结果,特别是盐水反应的抗D试剂检查弱D型红细胞通常出现阴性结果,必须用来自于各种试剂公司的多种抗D试剂,以及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或吸收放散试验,才能证明为弱D型或D变异型。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技术,是鉴定弱D或D变异型红细胞上带有D抗原的最可靠方法。

(4)输血原则:献血者为弱D抗原或D变异型时,应作为Rh阳性血液;受血者为弱D抗原或D变异型时,应作为Rh阴性受血者。

5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

5.1不规则抗体的概念

随着更多的血型系统被陆续发现后,人们发现除抗A和抗B之外,其他红细胞血型抗体的存在与否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此称之为不规则抗体。但ABO系统中的亚型、变异型的抗A,或某种抗B等抗体,也称为不规则抗体。

在输血治疗过程中,人们发现许多不规则抗体对输血可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输血工作者开始在输血前进行患者和献血者的抗体筛选,以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

抗体筛选试验可在交叉配合试验之前进行或一起进行,这样有利于对患者抗体的早期确认及鉴定临床上具有意义的抗体,避免一些可能的异常情况而造成病情的延误。

5.2不规则抗体的筛选

抗体筛选是利用2~3个筛选细胞与受检者血清反应,如果受血者血清中存在抗体,则应该可以和这2~3个细胞中至少1个显示反应。对于筛选细胞的选择是有严格要求的,首先由于抗体筛选针对的是不规则抗体,因此要排除抗A和抗B的影响,所选的细胞必须是O型细胞。抗体筛选试验用的试验筛选红细胞,通常是用2或3人份的O型红细胞成为一套试剂,每套试剂筛选红细胞中至少有以下常见的抗原:D、C、E、c、e、M、N、S、s、P、Lea、Leb、K、k、Fya、Fyb、Jka、Jkb,条件不足的实验室不一定具备Lua、V、Cw、Kpa、Jsa类的抗原。

抗体筛选所针对的抗体可以是IgM抗体,也可以是IgG抗体,因此检测的方法必须包括盐水介质检测法和非盐水介质检测法,如果筛选细胞与待检血清反应出现阳性(至少有1个筛选细胞出现凝集反应),通常就说明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在具体试验过程中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问题,主要是要确认红细胞的凝集确实来自于抗原抗体反应。另外一些冷抗体也常常对试验产生干扰,对此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做一个“自身对照”试验,即用自身血清加自身红细胞,然后与筛选细胞平行做各种试验。当自身对照阴性而筛选细胞阳性时,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认为待检血清中确实存在不规则抗体。至于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则需要抗体鉴定试验来确认。

抗体筛选试验不一定能检出所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一些抗低频率抗原的抗体或有剂量效应的抗体,可能被漏检,这时需安排抗原性更完全和特异性更强的筛选细胞做试验,或用敏感度更高的技术做检查。

5.3不规则抗体的鉴定

当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阳性时,可以进一步做抗体鉴定试验以确定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抗体鉴定试验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抗体鉴定试验介质的选择:当一份标本需要做抗体鉴定试验时,首先需要确定应用怎样的介质进行试验,这通常需要参考抗体筛选试验的结果。

(2)使用试剂红细胞中的谱细胞(PanelCell):其原理是让待检血清与一组(一般是8~16个)红细胞反应,该组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均经过了详细的检测通常称为“谱细胞”(PanelCell)。通过分析待检血清与谱细胞反应的格局情况,就可以判断待检血清中存在的不规则抗体具有怎样的特异性。

(3)使用谱细胞之外的细胞:有时仅仅使用谱细胞不足以鉴定抗体特异性,还需要增加其他红细胞,用以增加抗体鉴定的可靠性、鉴定混合抗体、鉴定稀有抗体或药物抗体等。

为了保证抗体鉴定的正确性,要求每个抗原有足够的阳性和阴性细胞,从而使血清学检查的结果表现出客观的规律而不是偶然的结果。

(4)吸收放散试验:当患者体内的同种抗体有2种或2种以上时,可采取吸收放散试验证实。

(5)自身红细胞血型抗原鉴定:在一份血样中鉴定出某些特异性的抗体后,需要对其红细胞进行相应血型抗原的确认。一般血清中存在某些抗体时,红细胞上不会存在相应抗原,如果特定的抗原和抗体确实存在于同一份血样中,则提示该患者的特定病理状态或者患者为特定亚型。

(6)在分析与各类谱细胞反应结果,确定抗体特异性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元素:①观察受检血清与每个试剂谱细胞的反应结果。②观察受检血清与其自身细胞的反应结果。③观察受检血清与酶处理细胞的反应结果。④观察反应的格局,检查各个反应相的结果,包括不同的温度、悬浮介质或酶作用的情况,一些抗体的特异性与反应介质直接相关。⑤有否溶血现象。⑥阳性反应的强度,是否出现剂量效应。⑦对自身红细胞上的抗原进行详细检查,从所缺少的抗原情况,提示是否存在相应的抗体。⑧抗体效价的滴定。

6自身抗体的血清学检查

血清中存在的不规则抗体可分为2类:一类是同种抗体,另一类是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又可分为冷自身抗体和温自身抗体2类。自身抗体一般无特异性,可凝集自身红细胞以及所有人的红细胞,因此往往影响血型的正确定性。

6.1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的几种情况及其对血清学试验的影响

(1)冷自身抗体:冷自身抗体是较常见的一种自身抗体,通常是IgM类的抗体,能在盐水介质中和自身红细胞反应。理论上讲,凡是在37℃与自身红细胞不反应,而只有在<37℃环境下才能和自身红细胞反应的抗体均可称为冷自身抗体。实际上,冷自身抗体大多数只能在很低的温度下(例如4℃)与自身细胞反应。因此,尽管大多数人的血清中都存在冷自身抗体,但在体内温度下,不会和自身细胞发生反应,也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在罕见的病理情况下,患者的血清中存在极高效价的冷自身抗体,而且,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例如室温)也能和自身细胞反应,这种情况会对患者血样的定型和相关血清学检查造成很大的影响,有时也对输血造成一定的影响。它还常常在温度较低的体外条件下,将补体成分致敏在红细胞上,造成直接或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而这些阳性并不代表患者体内的情况。

(2)温自身抗体:温自身抗体是指在37℃条件下能和自身红细胞反应的抗体。当患者血清中含有温自身抗体时,患者一般均有贫血或溶血症状。温自身抗体可分为2类:大多数情况下为IgG类温自身抗体,极少数情况下也会存在IgM性质的温自身抗体。

患者血清中存在温自身抗体,实际上将难以获得在血清学上相配合的输血。在输血治疗中,如果患者体内存在单纯的温自身抗体,同时患者血红蛋白已经降低到致命的水平,虽然配血试验难以找到配合的血液,仍然可以输注少量的血液以挽救生命。但这种情况特别要注意,因为自身抗体可能掩盖同种抗体的存在,而同种抗体造成的输血反应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倘若时间容许,在输血前应排除自身抗体的影响,确定是否存在同种抗体。

6.2自身抗体的处理和相关血清学检查

(1)冷自身抗体的血清学检查:当怀疑患者血清中存在冷自身抗体时,可进行下列必要的检查:①如果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在室温(22℃左右)条件下和任何红细胞都不发生反应,则可以认为该抗体无临床意义,不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测。②如果患者血清在室温下和自身红细胞反应,首先应确认抗体的冷反应性抗体特性。可将被自身血清凝集的红细胞分别置于37℃水浴和4℃冰箱中,当凝集在37℃完全散开而在4℃明显增强时,可以认为该抗体是冷反应性抗体。③排除同种抗体,因为自身抗体可以掩盖具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因此有必要确认血清中是否存在与自身细胞不反应的同种抗体。确认的方法是用自身红细胞在4℃进行吸收试验。④在患者近期曾输过血或没有足够的红细胞等情况下,冷自身抗体吸收试验难以进行,此时可以在严格的37℃条件下,以抗球蛋白试验方法进行同种抗体筛选和鉴定试验。

(2)温自身抗体的血清学检查:温自身抗体大多为IgG类抗体,因此患者直抗试验中抗IgG往往为阳性反应,同时血清中的抗体在盐水介质中并不和自身或试剂红细胞反应。罕见的温自身抗体也可以在盐水中凝集自身红细胞。同冷自身抗体一样,对于患者血清中存在温自身抗体的情况,往往需要排除同种抗体的存在。故需注重下面几点:①血清中是否存在温自身抗体。②自身吸收法排除同种抗体。③异体细胞吸收法排除同种抗体。④稀释技术。在同种抗体的效价比存在的自身抗体效价高时,可以将患者血清进行适当的稀释,以排除自身抗体的干扰,确定同种抗体的特异性。

(3)功能细胞试验检测温自身抗体对输血的影响:在输血原则上,对于含有自身抗体的患者,作为抢救用血可以少量输血。这一原则基于这样的认识,即自身抗体对输血的危害一般低于同种抗体,但此时自身抗体对输入的红细胞究竟有多少影响无法确定。应用功能细胞试验可以确定这种影响的大小,从而对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有把握。

7交叉配血试验

7.1交叉配血试验的内容

交叉配血试验也称配合性试验,实际上只是检查不配合性,使受、供者血液间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交叉配血试验通常包括:

(1)受血者血清对供血者红细胞,一般称“主侧”配血,它是检测对供血者红细胞起反应的抗体。

(2)受血者红细胞对供血者血清,一般称“次侧”配血,是检测对受血者起反应的抗体。

(3)自身对照,受血者红细胞对受血者血清,目的是显示自身抗体、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及红细胞缗钱状假阳性的存在。

7.2交叉配血试验常用方法

除了盐水介质法外,还应有聚凝胺(Polybrene)法、酶法、抗球蛋白试验、清蛋白介质、低离子强度(Liss)介质、凝胶试验等方法。盐水介质法只能检出ABO、MN等系统的抗体,而不能检出Rh、Kell、Kidd等系统抗体。前者多为IgM球蛋白,后者由免疫产生属IgG球蛋白。因此交叉配血不能只用盐水法,还应选用能有效检出IgG抗体的方法。

能够检出IgG抗体的酶法、抗球蛋白法及聚凝胺法各有优缺点:酶法对Rh和Kidd血型系统较敏感,但也会改变某些血型系统的抗原构型破坏其抗原性,如MN血型抗原的检测强度减弱,加之酶不易保存,应用受限;抗球蛋白是检测IgG抗体最为可靠的方法,但操作繁琐;聚凝胺法对Kell系统之外的大多数血型系统敏感高且操作简便、快速。

我国适合应用聚凝胺法,原因是聚凝胺虽对Kell系统不敏感,但对Rh系统特别敏感,我国以Rh系统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为常见。在欧美国家,除ABO、Rh系统外,抗Kell(K)是最常见的免疫抗体,白种人中约有9%是Kell(K)阳性,中国人几乎100%为K抗原阴性,因此通常不会免疫产生抗K。

7.3影响交叉配血试验的因素

在交叉配血试验中,可能出现下列问题:

(1)缗钱状的形成:血清在室温和37℃中,使红细胞出现了假凝集,造成配血错误,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霍奇金病,以及其他表现为血沉加速的一些病例中。

(2)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不相容,显示有未检出的同种抗体的存在。

(3)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

(4)在抗球蛋白试验中显示有自身抗体。

(5)存在抗体筛选试验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的现象,提示可能有未检出的抗体存在。

(6)交叉配血试验中,离心力不当,造成了假阴性和假阳性。

(7)水箱温度不正确,造成错误结果。

(8)蒸馏水中某些离子,造成不正确的结果。

(9)红细胞不正确的洗涤和悬浮,使抗球蛋白试验出现假阴性。

(10)血清中如含有溶血性抗体,则相应红细胞被溶解而不是凝集,交叉配血结果应为阳性。如果血清中存在补体而溶血,血清应灭活后再做试验[2]。

8结语

输血前检查是一项具有高度责任性和技术性的工作,熟练和灵活应用现代血清学试验的原理和技术,对所得的试验结果给予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解决相应疑难问题,作出正确判断,使患者的输血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为患者安全输血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编著.简明临床输血理论与实践.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40—58.

[2]胡丽华主编.检验与临床诊断输血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30—349.